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最美人物黄强:以他名字命名的操作法在业内推广
2021-06-16 08:15:00  来源:新华日报  

仲夏时节,张家港港务集团码头上一片繁忙景象。沿着旋梯,门机司机黄强走进25米高的驾驶室。坐定后,他轻踩刹车,晃动摇杆,吊钩精准“拎”起货船上的煤炭,稳稳放到卡车上,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门机操作,在外人看来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岗位,黄强却从中干出了乐趣和精彩。21年来,他潜心摸索,创造了“黄强门机操作法”“垂直起吊法”“三次停顿起吊法”“一次到位松关法”等多个操作法,不仅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自己赢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最美港口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80多项荣誉。不久前,他又被省委宣传部和省总工会评为江苏“最美职工”。

“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热爱这一行,把这一行干好。”这句朴素的话,既是他每次获得荣誉的感受,也是他一路走来的写照。

2000年,18岁的黄强从上海港湾学校毕业后,进入张家港港务集团当起门机司机。刚开始,老师傅手里“乖乖听话”的门机却给了他个“下马威”,钢丝绳根本不听使唤,在空中不停地打颤,钩头晃来晃去,整个驾驶室就像地震一样。

面对挫折,黄强不气馁,并暗下决心,要早日学成出师。每次练习结束,其他学员下机休息,黄强就独自留在驾驶室继续练习。他找来两个水桶盛满清水,练习起吊、稳钩、运行、停钩等整套动作。即便是回宿舍睡觉,他还在心中琢磨操作要领,反思不足,以便第二天改进完善。

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一年时间,黄强就掌握了全部货种的吊运方法,打破了新司机必须经历三年培养期的规定。“大家在操作中遇到难题,都会想到找他商量。”张家港港务集团起重操作部经理邱新忠对黄强的业务能力赞不绝口。

2003年,21岁的黄强成为张家港港务集团最年轻的班组长。当时,门机行业没有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只能靠老师傅传授基本的使用规则,新司机们自己去摸索。这样一来,培养一个门机司机需要很长时间。于是,黄强找来货种资料和作业特点,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把散货、木材、件杂货等各类货种整体吊装过程进行标准化动作分解,自创出一套“黄强门机操作法”。如今,这套操作法已经编印成册,成为门机司机学习技能、提升水平的基础教材,更成为重点难点作业的标准流程。

有了这套操作方法,黄强所在的起重操作部门机三组从未发生过一起货物晃动掉落事件。2007年,他所在的三组被命名为“黄强组”,这也是公司首个以员工名字命名的班组。

让更多的新人适应甚至喜欢上门机操作岗位,黄强一直在努力。“要是没有黄组长,我不可能留在这个行业,也不可能掌握好诀窍。”作为港口唯一的女门机司机,陈莉芳在黄强的帮助和指导下,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所有货种的吊运工作。“黄强组”至今保持着公司“操作技能最好、装卸质量最优、全年安全零事故”的业绩。

2012年,黄强又迎来了新任务,“黄强工作室”正式成立,肩负起技术攻关革新的重任。从“黄强组”到“黄强工作室”,随着命名的变化,黄强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港口发展逐渐进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我们的吊运技术、装卸工艺也要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要求。”

2017年,张家港港务集团承接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项目重要基础物资——水泥预制梁的装船任务。由于该货种体积大,且水泥浇铸而成,并未完全硬化,稍一碰擦便会出现破损,让不少司机望而却步。

面对这个“烫手的山芋”,黄强站了出来。他每天一早就登上驾驶室反复进行试验作业,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总结一套特色做法,一举解决了预制梁易碰擦的难题。这些操作方法推广后,水泥制品作业再没有发生一例货损,作业效率提升了50%,也保障了重要物资的顺利装船出口。

创新研制的“防倾式水泥管桩吊钩”“集装箱型颗粒物料转运装卸装置”大幅提升装卸效率,有效降低操作难度;“一拖多挂”和“司机理货交接”模式,巧用时间差、妙解衔接关,每年为公司减少数百万元人工成本支出;“抓木机卸船工艺”最大程度上追求原木作业人货分离,大幅提升经济、安全效益……今年上半年,黄强又带领大伙启动11个创新项目的研发,为港口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21年来,每天挤在狭窄的驾驶室里,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黄强却从未想过放弃。展望未来,他希望自己能够像钉子一样坚守在这个岗位上,用匠心和恒心,做一个有价值的新时代工匠。本报记者 李仲勋 通讯员 宗志鹏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