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拉青2号”喜获丰收。(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天山脚下,养出优质大螃蟹。(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本报记者 李晞 洪叶 吴琼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多年来,在国家统一部署指挥下,数以万计的江苏干部及专业技术人才奋战在对口帮扶支援合作的多个省(自治区),与各地各民族干群一道,在当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路上心相连、手相牵、共前行。今天,让我们与千里之外的他们一同分享别样的丰收喜悦。
全国一盘棋,江苏勇担当。对于江苏来说,不光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中担当作为,在携手兄弟省(自治区)共同富裕中,亦是“向高处看、向深处走、向实处做”。
“苏拉青2号”,
助力每亩增产50斤
金秋时节,西藏拉萨河谷一带青稞成熟,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青稞香。
“今年的‘粮袋子’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放心啦。”拉萨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峰估算,今年,拉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1万亩,预计产量能达到15.7万吨。
高峰,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经管站副站长、高级农业经济师。2019年6月25日,他作为我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中的一员,奔赴雪域高原,开启三年援藏工作。
拉萨主要的农作物有青稞、藜麦、玉米、豌豆和油菜等,但面临着青稞品种老化、产量低及育种人才匮乏等困境。高峰积极与后方单位沟通对接,组织扬州农科院和盐城农科院等单位派育种专家专门进行青稞新品种选育,并在经费保障、青稞育种及人才培训等方面全力支持。
育种突破,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江苏与拉萨携手研制出的“苏拉青2号”青稞新品种目前已通过自治区审定。“苏拉青2号”,具有高产、多抗、优质等特征,种子表面裹上的一层“包衣剂”,还能有效防止种传、土传病害。根据拉萨全市六个主产县(区)示范情况来看,“苏拉青2号”增产潜力大,平均每亩增产50多斤,最高一亩能增产80斤,受到了当地群众普遍认可。
在推广良种的过程中,高峰需要不断地与当地藏民沟通,语言成了最大障碍。为更好地融入藏民,学藏语、唱藏歌、跳藏舞、交藏友成为高峰每日的“必修课”。“我一方面通过阅读、听专家讲座等方式,加深对西藏历史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活动,加深对藏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的感知。”高峰说,与藏民“打成一片”,也为做好各项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据统计,拉萨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十三五”初的23.38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41.76亿元,年均增长12.3%;主要农作物青稞种植面积保持在29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11万吨左右。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81元,同比增长16.1%;前三季度预计增长15%。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愫再次涌上高峰心头。“进藏一年后,我父亲被查出淋巴癌,现在由母亲、妻子定期带至医院化疗。只要一想到病床上的父亲、年迈的母亲、操劳的妻子和懂事的女儿,而我远离家乡帮不上什么忙,不能尽一个儿子、丈夫、父亲应尽的义务,就深感内疚。”高峰哽咽着说,尽管如此,他心底深处不曾后悔过当初援藏的选择,“没有大家,哪有小家”,他切身感受到“离家远了、离国近了”。
天山脚下,
养出优质大螃蟹
“真心要感谢江苏援疆队伍的兄弟姐妹们,让我们新疆人在天山脚下也能养出大螃蟹,真是改变了我们这几百年的历史哩。”伊犁悦然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管小平激动地说:“今年公司养殖的螃蟹收成十分不错,预计螃蟹收获量在200吨左右,利润差不多能到300万元。”
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伊犁河上游的鱼米之乡。当地水源丰沛、光热充足,有大量的水稻田。据管小平介绍,早在2015年一次考察中,他萌生了养螃蟹的想法。“我觉得伊犁养螃蟹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水资源丰富。我就想着养螃蟹试试看,也成为了伊犁最早一批养螃蟹的人。”
然而由于不懂养殖技术,加上气候差异,螃蟹养殖连续三年亏损。“我们得知有人在伊犁养螃蟹的这个情况后,便派出水产专家去现场调研支招,了解养殖具体亏损的原因。”江苏省渔业推广中心副书记张永江说道。
张永江回忆,在2017年去考察时,他发现管小平蟹塘里养出的螃蟹个头偏小,且养不大——公蟹刚2两出头,母蟹只有1两多,蟹苗存活率也不高。
“我们总结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他引进的蟹种不合适,还有就是养殖生态环境有问题。”对症下药,张永江等专家因地制宜提出了几条对策。
“首先我们改变了蟹苗品种:以前他们养的‘辽蟹’水土不服长不大,改为引进江苏省盐城市射阳的中华绒螯蟹,并为他们联系射阳的优质蟹苗厂。”张永江说:“其次,我们调整了养殖环境,帮他们在塘里种植水草,改善水里的生态。”
江苏省渔业推广中心等单位援疆项目还为伊犁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生产管理上的技术培训,邀请伊犁养殖公司的生产管理人员来江苏到相关企业跟班学习;提供资金支持以购买江苏省优质的河蟹苗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技术跟踪指导、咨询和人员培训等。
张永江回忆,其中最难的就是蟹苗的运输问题了。“一开始,南京飞伊犁只有一个下午两点多的航班,还要在乌鲁木齐经停1个多小时。从机场下飞机到把蟹苗运输到塘里,已经是半夜了。这时水里的含氧量较低,蟹苗成活率大受影响。”
为了保证蟹苗的存活率,让蟹苗可以在白天水里含氧量高时放进蟹塘,江苏省援疆项目指挥部和中国东方航空江苏有限公司积极商讨对策。经过协商,最终从2019年起,东航增加了一班早上8点半从南京飞往伊犁的航班。这样蟹苗在下午3点左右便可运输到伊犁的塘里,再加上使用特殊定制的蟹苗运输箱,蟹苗的存活率得到极大提升。
江苏援疆队伍还通过伊犁悦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展养殖基地建设,免费为当地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和管理指导,并通过蟹苗援助和技术支持,让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螃蟹产业迅速发展,带动当地人民创业就业,脱贫致富。
经过几年的改进摸索,如今管小平塘里的螃蟹个头早已翻了倍——母蟹从1两长到3两多,公蟹则从2两出头变身成5两多,个别公蟹甚至可达一斤重。除了在塘里养殖螃蟹,管小平还发展出稻田养蟹,以及集合旅游观光餐饮综合一体的“螃蟹农家乐”餐厅。
张永江介绍:“自2017年以伊犁悦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示范推广基地,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坎乡库勒特克奇村实施稻蟹共作试验取得成功以来,已发展稻蟹养殖2000余亩,带动贫困户166户,农民亩均年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
南京专家“有妙招”,
土豆亩产翻了近一番
日灌装200吨菜籽油全自动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预计投资900万元、新建西宁市黄河流域(湟水河)高原蔬菜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项目预计总投资5.2亿元……9月18日,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1年中国丰收节活动启动仪式上,大通县围绕“三农”项目与企业签订框架协议,项目预计投资约5.6亿元。
“今年丰收节前,大通县格外热闹。”9月初刚从大通回到南京的南京市雨花台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金必忠,听到喜讯后由衷感叹:“大通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已如期完成,不过接下来还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我每年还会回大通呆几个月,帮助当地农民致富。”
2018年,51岁的金必忠离开年迈的父母,请缨担任南京对口帮扶西宁支农专家领队,前往2000公里之外的大通县助力脱贫攻坚。
“能够用上干净清澈的水,要感谢南京来的金专家。”在大通县当地,群众间口口相传着这样一句话。
原来,为掌握今后开展支农工作的第一手资料,金必忠到大通后,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走遍了全县20个乡镇。在走访调研中,他发现贫困村新庄镇台其庄村仅有一座30立方米的蓄水塔,还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为此,他主动联系南京市雨花台区农业农村局,协调筹措资金,新建了一座150立方米的蓄水池及配套管网,彻底解决了台其庄村226户1133人、200头大牲畜、2000只羊的饮水问题,同时也为台其庄村每栋温室大棚每年直接节省水、电、人工生产成本约1500元。
作为农业大县,大通县是青海省土豆主产区之一。但金必忠在走访过程中发现问题——当地土豆亩产量低、大部分是直接销售,产品附加值和种植户收入低。
金必忠说,经过交流,他得知由于种薯长期得不到改良,造成品质下降、产量下降。“这两年我们从源头抓起,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良种质量,今年原种已投产。”
9月,正是土豆收获的季节。看着一颗颗圆滚滚的土豆从土地里“蹦”出来,大通县村民难掩喜悦之情。“据测算,今年土豆亩产4000公斤以上没问题。”金必忠说,之前土豆的亩产大概在2500公斤左右,在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效益翻了近一倍。不仅如此,土豆品质也提高了,不会出现黑心土豆。
“怎么打开市场销路、提高种植户收入?”这是金必忠苦思冥想的问题。他牵线搭桥,联系邀请江苏的深加工企业来大通考察投资;带领大通县农技推广站的同事、合作社负责人等赴江苏学习交流,调研徐州市场,走访徐州恒富园食品公司,商谈合作事宜,积极推广绿色产地大通县土豆。
值得一提的是,金必忠连续三次踏上青藏高原,来到大通开展对口协作支农工作,是大通支医、支教、支农“三支”工作队中唯一一名连续支农3年的人才。
江苏白胖小伙,
成了耀州“小黑子”
“今年苹果亩产5000斤左右,毛收入8000元-10000元,纯收入在5000元上下。”丰收节前,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古庄村的村书记郝春侠告诉记者,“这个时节正是果园里早熟苹果上市销售的好时机。今年的品质比往年都好,不愁销路。”
“这边的光照充分、降水均衡、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是苹果优生区。”来自江苏省援耀支农队伍的王文浩向记者耐心地解释,“所以这边产的苹果光泽度好、甜度高、耐储存,赢得了全国各地采购商的青睐。”
王文浩,原本是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农业农村局助理工程师,同时也是一名90后党员。今年6月,他主动报名参加为期一年的援耀支农工作,是江苏援助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支农队伍中最年轻的。
7月,他便来到了铜川市耀州区现代农业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但一开始面对这里的干燥气候很不适应。“每天早上睡醒都会喉咙疼,后来逐渐适应了,喝水量比以前翻了一倍。”
领导安排王文浩结对西古庄村,8月他坚持驻村工作,深入一线实地走访群众52户,参与村级发展专题会议2次,对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等进行了全面排查,配合村两委班子对上级巡视问题认真做好整改工作。
日常与同行们一起走访园区企业、对全区15个“大棚房”问题点位进行复查摸排、对25个各级农业园区土地使用情况进行实地检查、电话督办了11个镇办的“大棚房”排查工作……王文浩来村里工作的时间虽不长,但十分充实。他善于总结思考,每天坚持写工作日记,为结对村的发展以及园区建设提出多条合理化建议。
“来时他是一个江苏白胖小伙子,现在成了耀州‘小黑子’,能吃苦能干活,”提起王文浩,郝春侠忍不住频频夸赞,“苹果丰收我们真要好好感谢他,更要谢谢江苏援陕的工作队伍。”
“我们现在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乡村振兴,通过引进项目来带动就业,让村民过上更富裕的日子。冷库项目已建设完成,目前有机肥料厂正在建设中,预计完工后可为当地提供一大批优质就业岗位。”王文浩说。
像王文浩这样的援陕技术人员并不是个例。据了解,近年来江苏先后选派415名党政干部、4405名专业技术人员到陕挂职帮扶,助力解决群众在农业、教育、医疗和扶贫就业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5年来,助力陕西销售到全国认定的扶贫产品累计超百亿元;江苏采购、销售陕西结对地区扶贫农畜产品12亿多元,带动1万多名贫困人口增收。苏陕工作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推动产业协作、消费协作、劳务协作等重点领域合作,为推动苏陕协作再上新台阶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