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世界邮政日︱三代绿衣,驿路真情
2021-10-09 08:30: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驿路无言却有情,从“车马邮路”到“万物互联”,邮政连接着千城百业、千家万户,沟通着线上线下。

句短情重,纸短情长。2021年10月9日是第52个世界邮政日,新江苏聚焦老中青三代的邮政故事,从他们的坚守、担当与责任中窥见江苏邮政事业的时代变迁。

从业60载,邮政是一份责任

雨水淅淅沥沥,泥泞的小路上,16岁的朱中瑾深一脚浅一脚地小跑着,为了避免报纸和信件被雨淋湿,他用衣服紧紧包住包裹。绿色的邮政工作服内,包裹的是父母的思念、妻子的牵挂和老友的祝愿。

朱中瑾出生于1948年,16岁起便在无锡市华庄邮电所工作。“1921年,我父亲就从事邮政工作,干了一辈子的投递员。我16岁时接了他的班,成为一名步班投递员。”

7个大队,几十封信和几十份报纸,朱中瑾平均一天要走50公里,从天亮到天黑,从业60余载,他穿破了40双胶底鞋。“跑邮政辛苦啊!来了好几批年轻人,做不了几天就走了,起早贪黑,还饥一顿饱一顿的。但这份工作一定要有人做,这是一份责任。”

后来,朱中瑾被调到无锡市锡山区荡口古镇,负责荡口地区和附近6个村的报刊和书信投递工作。那时候,邮件由公交车运送至邮局,他每天早上7点多就会赶到公交站接收邮件,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有一封信,朱中瑾难以忘怀。那是一封由丈夫写给妻子的信,丈夫外出务工后,妻子每天都会在门口翘首以待,只要看到朱中瑾,便会出门问:“有我的信吗?”终于,等了近一月后,朱中送到了那封信。“那时,我知道有很多人在默默盼望着我们,我也找到了坚持的理由。”

如今的荡口邮政支局,窗明几净、人来人往,先进的金融设备、干净整洁的厅堂诉说着邮政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退休后的朱中瑾经常会去那里走走,这里承载着他的回忆,也有他最放不下的牵挂。

2007年,他的独女朱洵接过“传承棒”,成为荡口邮政支局的一名员工,也开启了他们一家和邮政的“三世情缘”。国庆假期,朱洵一直坚守岗位,尽管工作辛苦,但朱中瑾不后悔女儿选择这份工作。“和我们那时候比,她的工作环境太好了。”他总是反复叮嘱女儿,在这一行工作一定要准确、迅速,将老一辈的优良品质传递下去,让“邮政绿”永远焕发生机。

从业36载,邮政是一种传承

高邮,被称为千年邮都,这里有着重信守诺之风,也流传着美好感人的邮路故事。推开高邮古城一座老房子的木门,“老邮政人”杨勇正一遍遍地擦拭着一辆二八自行车,车辆年代久远,却少见锈迹。这辆自行车,陪伴着他走过了人生最重要的几年。

1984年,18岁的杨勇成为高邮邮局的一名投递员。信心满满的他却在第一天犯了难,当天路走到一半就下起瓢泼大雨,路面泥泞不堪,难以通行。自行车推不动,他就下车“扛”,整整一天才送完所有信件。晚上回到家,他浑身难受,饭都吃不下,闷头大睡一直到天亮,早上怎么也不肯再去邮局。

看到儿子被小小的困难打倒,父亲杨凤生给儿子炒了一碗油炒饭,吃完后讲了一个故事。

1946年10月,一名地下交通站交通员在给解放军送信时被敌人发现,牺牲了。他的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高邮县临泽镇地下交通站交通员(通信)。当时,日军在高邮城占据着易于防守的地形,为了取得战争胜利,古城内的地下交通站,必须在新四军攻城前,把日军的军事布防图传递出城,那位父亲负责的工作,就是其中一个点的军事情报传递。

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别人,正是杨勇的伯父和祖父。“当时我父亲就问我,和他们相比,现在吃的这点苦算什么?”听完父亲的话,杨勇立刻回到岗位,投入工作。

有了长辈事迹的鼓励,杨勇工作时更有干劲,但由于经验不足,还是吃了很多苦,甚至差点丢了性命。“我们这里水网密布,路又不好走,骑车经常会遇到深水坑,下雨天摇摇晃晃不说,还可能会掉进河里。”一次,杨勇就歪进了一条河,挣扎了好久才爬上来。另外,很多人家都会养狗看家,他在送信时就被狗咬过,进了医院,从鬼门关爬了回来。

除了送信,杨勇还要负责送粮票,小小的粮票是一家几口人的口粮。尽管要绕远路,他都会优先送粮票。2020年,杨勇的儿子杨骁在英国留学回来后,也毅然选择了邮政工作,成为南京邮政秦淮分公司金融部的一名员工,这令他十分欣慰。“儿子班上50个人里只有他一个人选择邮政工作,这是对杨家老一辈邮政人的精神传承。”

从业5载,邮政是一丝牵挂

“脚步轻盈叩晓晨,铃声亲切送佳音。”这是江苏宜兴邮政城南综合投递分部的投递员朱俊煜的生活写照。

朱俊煜是“90后”,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宜兴,成为一名投递员。“我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邮政人,在我的印象里,他们总有忙不完的工作。”三代绿衣,一脉相承。从祖辈和父辈身上,朱俊煜看到了责任、担当与传承。

“爷爷那时候条件艰苦,不仅要收发信件,还要装电话机、交换机。到了父亲,投递条件好了很多,单位配备了邮车,我父亲便是一名邮车修理员。”

相比过去的“跑断腿”“骑坏车”,如今的投递工作更加智能,速度也更快。前几年,宜兴邮政城南综合投递分部引入新一代揽投系统PDA,朱俊煜在手机上就可以快速完成邮件收发。此外,快递柜和驿站等设施也极大地减轻了投递员的工作负担。

工作效率提高后,朱俊煜也有了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除了投送快递外,他还负责报纸配送。“现在读报的都是一些老年人,一来而去就成了朋友。”家住南仓新村的低保户陈惠芬便是其中之一。“陈阿姨,今天的报纸,您收好啦!”“好嘞!”每天清晨,陈惠芬都会站在楼下等报纸,阅报成为她排解对已故儿子思念的出口。

疫情期间,投递工作面临诸多困难,朱俊煜想着老人出门不方便,便常常买些肉、菜和米面送去,老人们常会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松开:“小朱啊,现在外面闹得这么凶,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开车慢一点,可要小心呀!”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更弥足珍贵。”这是朱俊煜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尽管从业仅5载,但他收获了满满真情,“以后的日子里,我希望尽自己的力量为更多孤寡老人送去温暖,走好爱心邮路。”记者 周永金 强慧娟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