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近年来,昆山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工程,坚持守正创新实践,坚持落细落小落实,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实现市民文明、乡风文明、城市文明同步提升。
城乡文明发展成为一种价值追求
在去年11月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昆山市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获评后,即制定出台《昆山市文明城市常态长效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以及各区镇文明城市常态长效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为文明城市创建锚定了新的目标,制定了新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
《方案》聚焦文明城市“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新要求,提出“推进宣传发动提质增效、环境卫生精细整治、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等12个专项行动,更加注重道德内涵建设、文明风尚培育、城市精神塑造,拓展文明城市创建广度和深度。
同时,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以市域为整体,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级试点建设,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城乡联动、共建共享。
昆山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作为上下贯通的“一把手”工程,先后制定出台昆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提质行动方案,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高点谋划、高位推进。比如,昆山开发区探索“文明实践+企业文化”模式,以文明力量增强员工归属感;花桥经济开发区依托毗邻上海嘉定安亭、青浦白鹤的优势,形成“文化服务安花白 文明实践一体化”特色。各板块“有阵地、有挂牌、有功能、有活动、有亮点”,精心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基地、点的全系列样本。
目前,昆山建成1个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5个区镇(城市管理办事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41个行政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同时,创新设立红色印记、时代精神、名人先贤等十大类别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94个,城市综合体、规上企业、重要交通站点、重要工地、旅游景区、农贸市场等十种点位新时代文明实践点115个。打造了“鹿城飞燕”“百姓名嘴”“吃讲茶”等基层理论宣讲品牌,获评2020-2021年度全省基层党员冬训示范市。
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昆山持续在镇村推进“市民文明十二条”1.0、2.0、3.0版,引导城乡居民养成文明有礼的“昆山习惯”,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治理。比如,常态化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昆山好人’”活动,每两年评选表彰“感动昆山”道德模范,开展最美人物、最美家庭、时代乡贤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在道德讲堂开展先进典型事迹宣讲和交流活动,推进善行义举榜在村(社区)全覆盖,做好道德典型礼遇关爱工作,放大典型示范效应。
在抓好全市各点位创建工作的基础上,昆山依托“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爱国卫生运动等工作载体,组织专项督查、区镇互查、第三方测评,把文明创建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推动文明创建各项任务融入日常。目前,昆山市玉山镇、淀山湖镇获评全国文明镇,张浦镇金华村、淀山湖镇永新村、周市镇市北村获评全国文明镇村,全市7个镇、19个村被列入省级文明系列,昆山市级文明镇占比100%,各类文明家庭达10余万户。
和谐人居环境成为一种生活品质
“道路拓宽了,环境美化了,车位调整了,垃圾分类了,村里还修了现代化公厕,建了健身场地,老人小孩有了休闲去处。我们村变得太好看了!”昆山市周市镇市北村郭家湾村民顾菊英说道。
走在“全国文明村”市北村,一年四季皆是风景。春天,农民公园百花盛开;夏天,果园里的桃子、葡萄挂满枝头;秋天,收割机驰骋在金色稻田里,吹响了丰收的号角;冬天,银装素裹的新农村景色惹人沉醉。2018年以来,市北村以“三清三美”为目标,开展外墙美化、周围绿化、道路硬化、夜间亮化、河道净化等“五化”工程,与村民百姓共建“白墙黑瓦,清清爽爽”新农村,共享“绿树碧水、鸟语花香”新生活。
近年来,市北村积极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环境,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收入多元、保障多重、生活多彩”的幸福之路。2003年以来,市北村获评江苏省文明村称号4次,苏州市文明村称号3次,苏州市文明村标兵称号2次,昆山市文明村称号5次。
在市北村南边20多公里的张浦镇金华村,秀美的村庄风貌同样引人注目。金华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在保持村庄原有自然肌理、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按照水乡风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
比如,金华村先后共投入近4000万元,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实施村庄绿化亮化工程,建成3A公厕1座、1A公厕1座、垃圾“四分类”亭2座、全村绿化率达75%以上,基本形成“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绿色自然的优美生态环境。同时,落实“一把扫帚扫到底”保洁模式,建立专门的保洁员队伍,对河道、村庄实行常年、常态保洁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基本形成村庄环境长效治理机制。
在此基础上,昆山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完善阵地建设,优化公共服务,形成10分钟“文化圈”和15分钟“健身圈”。建立完善市北文化活动中心、农民公园、农家书屋、自然村落健身路径等文化场所,为村民的多彩生活打造高品质的活动场所。成立舞蹈、歌唱、门球文艺队伍,开展亲子共成长、“我们的节日”“二十四节气”传统农耕文化教育,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您好,我是文明城市建设宣传志愿者,我们昆山去年摘得了‘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这也是每一个昆山市民的荣誉。文明城市建设还需要我们用文明行为来继续支持!这些应知应会的知识,请您阅读学习,也请家里其他人参与,谢谢。”每天下班时间,昆山市义工联合会志愿者都来挨家挨户进行文明城市宣传,把文明之风送进千家万户。
有时间就去当志愿者,是昆山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志愿者浦洁说:“作为昆山市民,我们既是城市文明的受益者,更是城市文明的参与者、创造者。”从疫情防控到社区治理,从文明实践到文明建设,哪里需要志愿者,志愿者就出现在哪里。他们是一抹鲜艳的“志愿红”,是一群匆匆忙忙的身影,是一股不停流淌的暖流。截至目前,昆山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38万人,志愿团队3000余个。
培育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走进淀山湖镇永新村,文明乡风扑面而来。永新村围绕让“村民受益、让群众满意”中心,不断满足村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每月定期开展关爱外来人口子女、村庄环境整治、慰问困难未成年人及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得到村民肯定与欢迎。同时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志愿工作,党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带头行动,以实际行动感染村民,增强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为全面建设乡风文明的美丽村庄提供精神动力。
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完善志愿服务嘉许礼遇办法,持续增强志愿者的自豪感、荣誉感,是昆山不竭的追求。截至10月底,昆山全市志愿者服务时长超500万小时。
此外,昆山还以弘扬婚丧嫁娶新风尚为突破,实施移风易俗攻坚行动。针对婚丧嫁娶中存在的陋习,推出移风易俗“红7条、白9条”,倡导“喜事新办不攀比,白事简办不迷信”。从办事方式、时长、规模、礼金等各方面倡导一系列指导标准,并推出宣传到位、联系到位、组织到位、示范到位、典型选树到位、奖罚到位“六个到位”保障要求,举办“市民文明十二条”2.0版之“喜事新办不攀比 白事简办不迷信”专项行动启动仪式,推动移风易俗落地见效,用老百姓自己的好规矩管好自己的事。
今后,昆山市文明办将坚持城乡一体,进一步深化乡风文明建设,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文明实践和文明培育,让乡村文明之风越吹越劲。
赵文 范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