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贯通中华文脉 照亮复兴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激活中华文化的历史性贡献述评
2022-01-04 07:43:00  来源:人民日报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穿越历史的烟云,一个真理昭示天下——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清醒勇毅的历史自觉、深沉坚定的文化自信,融汇古今、联通中外,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唤醒激活、弘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

五千年文脉绵延不绝,一百载奋斗生生不息。气势磅礴的复兴气象,积淀起前所未有的自信自强,化作中华儿女内心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照亮古老民族奋勇前进的伟大征程!

以史鉴今资政治国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100面红旗迎风飘扬,100响礼炮声震寰宇,100步正步震撼人心,“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久久回荡……

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承自古老礼乐文化的庆典,仿佛一种隐喻——只有涵养过辉煌灿烂的文明,一个民族才能砥砺复兴的壮志;只有身处于风雷激荡的时代,一种文明才能焕发生命的光彩。

2021年岁末年终,北京京西宾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国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深刻指出,“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

一个定调新一年中国经济发展航向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以3个“敬畏”告诫与会同志,对历史与文化的重视发人深省。

“打铁必须自身硬”!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力度、广度、深度空前的反腐败斗争在神州大地纵横涤荡。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

巡视,便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环。

“中央巡视组是中央直接派的,要当好‘钦差大臣’,善于发现问题,发挥震慑力”;

“中央给了巡视组尚方宝剑,是‘钦差大臣’,是‘八府巡按’,就要尽职履责”;

“‘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巡视就是要形成震慑。”

习近平总书记深邃的思考、形象的阐释,闪现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鲜明逻辑,为巡视工作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千百年前,记载商鞅变法理论的《商君书》留下箴言。

今天,秉持“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系统描绘和部署中国之治“制度图谱”,筑牢中国长治久安的制度根基。

“以战止战、以武止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以改革强军战略,引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国防和军队改革。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此时,中国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处于百年变局演变的重要阶段。深化改革的路怎么走?

问题与挑战,清晰而紧迫。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作说明,将古老智慧诠释出新的时代内涵。

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中国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波澜壮阔的改革背后,是“谋全局者”的胸怀与战略。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根植于历史的文化,往往已告诉我们未来的答案。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我们品读出“革故鼎新”“贵和尚中”“天人合一”等历史智慧。

从防汛救灾工作部署,到“粮食多了是问题,少了也是问题”的国家“大账”,再到“十四五”规划纲要设置专章对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大事小情,我们看到“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的清醒。

法兰克福、伦敦、纽约书展上,有一本书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星图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著名外交家基辛格一语中的:“这本书为了解一位领袖、一个国家和一个几千年的文明打开了一扇清晰而深刻的窗口。”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仲春,福建武夷山。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九曲溪畔的朱熹园,回望历史,感慨万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跨越千年,朱子余音犹在。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恰如“有源之水”,滋养中华民族绵延不绝。

穿越历史的回响,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文培元凝神铸魂

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游人如织。基本陈列《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成为人们参观“打卡”的首选。

穿过历史的烽烟,展厅内现代中国历经沉沦与抗争、奋斗与崛起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交相辉映,绘就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长卷。

时间拨回到9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抚今追昔,饱含深情提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着深切渴望。

赓续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特质,蕴藏中国人民“家国天下”的情怀,饱含近代以来“振兴中华”的探索,中国梦唤醒了中国人民最深厚的文化基因,成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同心圆。

在厚植文化基因中凝聚精神力量,正是中国梦文化内涵激发出的澎湃动力。

如今,基层群众贴出对联:“雪梅映红中国梦,紫燕衔绿万家春”;异国他乡,旅美华侨写下心声:“他邦夜夜家国梦,天涯朝朝总相思”。中国梦蕴含的文化意蕴,极大焕发出中华民族“团结如一人”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根植于一个国家特有的历史文化中。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竞争,在当代中国坚守文化自信,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绿树婆娑的北大校园,在同师生座谈时这样回答:

“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质朴理想相互连通;

“爱国、敬业”汲取“丹心报国”“天道酬勤”的精神追求;

“诚信、友善”吸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代智慧;

…………

责编:秦春凤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