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上演,这场无与伦比的精彩盛会已经落幕,但是一个个难忘而精彩的瞬间还历历在目,让人依依不舍。这场卓越盛会的背后,有许许多多人为之默默工作、用心付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座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这样一批江苏人,他们“亲历”冬奥,留下弥足珍贵的非凡记忆。冬奥结束后,记者请他们分享“我们的冬奥故事”。
将美好回忆带向未来
“昨天晚上看了冬奥闭幕式,让我心潮澎湃。”21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分导演王醒已经回到无锡,投入到工作之中。王醒,无锡市文化发展集团艺术副总监,他负责冬奥开幕式中的国旗传递、冰雪五环、立春、致敬人民4个部分。“努力出彩,拼到极致,是我们团队上下的一致追求。”王醒说,冬奥开幕式的完美呈现,背后是工作人员在张艺谋导演的率领下,整整两年“极致忘我”的精诚合作。
开幕式当天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3分钟的开幕式节目《立春》,给观众带来非常大的惊喜。谈及创作过程,王醒回忆说,团队首先和科技人员合作,对70多种动态变化进行科学与艺术分析,敲定动作之后进入排练阶段。每根发光道具杆高约10米,怎么靠人来表现动作?王醒又带着团队开发用于393名演员的训练口令和训练方法,通过刻苦训练和磨合,终于可以通过道具杆的摆动,将轻盈、浪漫的春天氛围传递出来,也形象地用吹散蒲公英的样子,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向全世界。
一滴水墨,幻化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凝结成一片冰雪天地,最终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破冰”而出……这是开幕式上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王醒说,这是各类工作人员互相配合,通过专业、严谨的高度合作,变出冰雪五环的“完美魔术”。在“致敬人民”部分,来自世界各地的76位年轻人在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旋律中共同前行。其中一位来自北大的俄罗斯留学生告诉王醒,他的父母特别为这个节目而感动,称赞“这个世界通过你们的行为,传递出了希望”。
冬奥会期间,南京金陵科技学院体育部教授吴畏奔赴北京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作为NTO(国内技术官员)执裁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高山滑雪项目。高山滑雪是复杂程度最高、组织难度最大的雪上竞赛项目之一,充满快速、惊险、多变等特点,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
观众眼中的裁判工作,更多的是镜头前的短暂时间,但现实中裁判工作干起来可不轻松。“所有奥运期间的执裁项目都是根据比赛进度来定的,假如比赛时间定在上午10点,那我们提前4个小时就应该在岗位上准备好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3点起床、吃早饭,坐大巴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然后坐索道上山,到达预定工作点。”就连非比赛日,裁判也不能缺席。“非比赛日参赛选手要训练,需要裁判配合,所以非比赛日也得4点半至5点起床。”训练期间,高山滑雪需要设置旗门、布置赛场,这些工作也都需要裁判参与。
身为高校教师,吴畏带着任务参加冬奥会执裁工作,他要结合冬奥知识和执裁经验,把相关案例和元素融合到体育课程中去,准备拍摄教学视频,争取进入大学慕课体系。同时,还要以二维码的形式放到校本教材里,让更多学生了解冰雪运动。
为冰雪赛场注入青春活力
“风的故里,光的海洋,雪是你的柔情,冰是你的脊梁……”歌曲《冬奥来到我家乡》词作者任洁是扬州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研二学生。她希望用自己的歌声去表达对自己家乡和冬奥的热爱、期盼。任洁不仅为冬奥会作词、演唱,还担任冬奥会的城市志愿者。
志愿服务期间,最令任洁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一次下雪天,为了达到“即下即清、雪停路净”要求,志愿者必须及时赶到指定地点。由于任务比较急,她预约了出租车,司机师傅看到她身着志愿者服装,说“你们服务社会,我服务你们”,婉拒了她的车费,这个举动令任洁暖心不已。
1.8万名冬奥志愿者中,有不少江苏小伙子小姑娘,以自己不同的方式为冬奥服务。
2月21日,记者联系刘辰煜时,他正在酒店休整。“我很荣幸作为一名专业志愿者,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我的岗位是OFA(奥林匹克大家庭助理),为奥林匹克大家庭核心成员提供陪同和车辆协调服务。”他说,目前,冬奥会部分的志愿工作已经结束,下个月要继续服务冬残奥会。
刘辰煜是南京市中华中学2020届毕业生,目前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乌尔都语专业。谈及筹备与赛事开始后的服务体会,这位南京小伙坦言:“工作内容变动性大,需要随时待命、随机应变,是不小的挑战。”通过亲身经历,刘辰煜强烈感受到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精神,“最明显的是更团结,在大型体育赛事中,运动员、国际官员和志愿者之间,大家相处很融洽。”
“冬奥会期间,我担任北京冬奥村NOC(国家及地区奥林匹克委员会)助理,为参赛代表团提供服务。”联系上李亭萱时,她正在忙代表团离村的事,记者见缝插针地在“线上”采访了她。目前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的李亭萱是一位南京姑娘,也是南京市中华中学2019届毕业生。李亭萱说,“我亲身参与北京冬奥会,生逢其时、何其有幸。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作为一名语言专业学生,我用外语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为冰雪赛场注入青春活力,充分展现年轻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疫情下的冬奥,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留下一段特殊回忆。李亭萱告诉记者,“至少每4个小时换一次N95口罩、面屏、防护服,手消、全身消毒都是日常,可谓是装备齐全。”
这场盛会也是爱的交换。“我们与代表团交流时,双方都戴着口罩,只有两双眼睛对视。因为防疫要求,我们与代表团都需要保持距离,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没有受到疫情限制,即使隔着口罩我也可以感觉到外国友人的亲切、礼貌。冬奥会让我明白:疫情并不会阻断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相反却让我们更加珍视这段特殊的回忆。”李亭萱说。
在每个细节上做到极致
当运动员们在赛场上挥洒汗水时,赛场内外一位位工作者也在辛苦付出。他们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对细节的追求近乎苛刻。
经过3轮选拔,00后南京姑娘李响成为冬奥会开幕式引导员,“现场每一个瞬间都很震撼,感人!”她念念不忘。两年前,李响从南京市中华中学毕业,考入北京舞蹈学院舞蹈教育专业。“我原本以为,引导员是最平常最轻松不过的工作,但训练下来,才发现并不简单。”李响说,训练时不仅要练走路、站姿,还要练习举牌的高低,以及面部表情、眼神等,“走路时要展示气质,眼中要有光”。
谈及收获,李响表示,“历时4个月,我抵御严寒、挑战自己,最终在国家体育场的大舞台上绽放光彩。身为冬奥会开幕式的一员,我倍感荣幸。”
在扬子晚报记者黄啟元看来,冬奥会是目前他采访过的所有综合性赛事里面,对媒体记者接待工作考虑得最为细致的一场体育赛事,“有一场新闻发布会,居然有8种语言同时翻译,这8个频道、8种语言可以同时选择,这是在我此前的各类采访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黄啟元说,冬奥会在细节上面几乎做到了极致。
让他难忘的,还有志愿者服务。“我刚到新闻中心时不了解乘车路线,就询问志愿者,没想到他不仅把我带到站台,还详细给我规划路线,对线路的熟悉程度让我非常惊讶,一看就是下了功夫去研究班车时刻表的。”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赛场上的拼搏,更有赛场上的友谊。”作为摄影记者,新华日报全媒体视觉中心记者万程鹏的镜头下,有谷爱凌胜利后安抚失意落泪的选手,徐梦桃夺冠后与美国运动员激情拥抱、相互祝贺,荷兰选手舒尔廷和比利时选手汉娜·德梅携手冲线……这些精彩瞬间,定格着冬奥会一幕幕让人感动的友谊。
这场精彩非凡的冬奥盛会,引来全世界媒体的聚焦。万程鹏说,一些热门比赛,比如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常常有上百位摄影记者蜂拥而来,大家为了抢一个有利位置,不惜提前数小时,自己甚至有过凌晨3点出门的经历。
冰雪上的美丽绽放,常常只有几秒钟,为了这几秒钟,却要在低温中持续工作多时。万程鹏回忆,在张家口,零下27摄氏度,和其他记者们在雪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帽子、口罩、围巾全部结冰冻住,手也冻得按不下快门。偶尔听到一阵惊呼,那是一位记者拍出不错的照片,正在向大家分享。这一刻,不管你是来自哪一个国家,大家都只有一个共同目标——用手中的相机,定格冬奥最美瞬间。
本报记者 葛灵丹 韩宗峰 顾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