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论文写在大地上 成果留在百姓家
2022-05-16 07:46:00  来源:新华日报  

时代向前,青年向上。在江苏大地上,处处有年轻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身影。他们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争做排头兵,在关键岗位和技术攻关中勇挑重担、攻坚克难;他们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汇入力量。记者走进省市科研院所,倾听来自农业科技一线的奋斗声音。

5月初,是江苏最后一茬草莓的收获时节。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草莓创新团队成员庞夫花正对刚刚从草莓试验大棚里摘取的草莓匍匐茎作“草莓微茎尖组培快繁”。

“‘微茎尖组培快繁’是团队率先在全国采用的创新技术之一,利用匍匐茎微茎尖实现脱毒、组培、快繁,不仅可以大大降低草莓种植的病害风险,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还能提升草莓的产量和品质。”庞夫花表示,这种技术做出来的苗给农户一栽就活,苗壮了,移栽后果实丰产性才会好。

鉴于对草莓花芽分化的研究比较早,庞夫花熟练掌握花芽分化的检测技术,工作之余,庞夫花还要培训慕名而来学习花芽分化检测的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的学习人员,手把手教他们怎样识别花芽分化过程和解剖花芽的操作过程,每年也会对一些企业以及个体种植户进行无偿的花芽分化检测服务。

硕士期间就一直研究草莓的庞夫花在毕业后“不忘初心”,继续研究草莓。庞夫花说,2015年进入果树研究所后,在江苏省草莓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创新团队带头人赵密珍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不断明确宁玉、宁丰等已选育草莓品种的生长规律、花芽分化历程以及配套栽培技术等,目前,草莓宁玉已被定义为草莓品种中的极早熟品种,也成为很多高校、科研单位研究草莓早熟性的最佳材料选择。

在庞夫花看来,在草莓育种领域,对年轻人来说如今是最好的时代。“院里有国家果树种质草莓资源圃,目前是国内保存资源份数和种类最丰富的单位,一代又一代的草莓专家收集的种质资源汇聚于此,年轻人也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研究。” 庞夫花说,年轻人对新技术的理解和上手能力更强,在这个行业深耕定能做出一番事业。

庞夫花表示:“种质基因挖掘一直在路上,我将在赵密珍首席的带领下筛选更多优质种质资源,参与选育出优异的草莓新品种,打响种业‘翻身仗’,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

“崔师傅,今天气温比较高,你要注意控制棚内温度啊。”“大棚内土壤有些干燥发白,徐师傅你要及时调整大棚湿度, 这样才能长出优质的羊肚菌。”……春节后到现在,淮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汪国莲就没有闲下来过,每年的2月初至4月上旬,是羊肚菌出菇管理的关键时期,她不是走进大棚深处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就是通过电话、微信群等方式进行线上交流指导。羊肚菌出菇后,她又马不停蹄地收集羊肚菌菌株资源,选育适合淮安自然气候生长的羊肚菌新品种,“一天下来至少有2万步。” 她笑着说。

栽培周期短、每亩可增加经济效益6000—10000元的羊肚菌,已为淮安农户撑起了“致富伞”。可在4年前,羊肚菌在淮安的种植培育却是一片空白。汪国莲至今还记得,2018年她在田间地头为农户进行蔬菜种植技术指导时,农户的一个问题让她陷入了沉思:“每年11月到第二年3月,我家的蔬菜大棚就空着没有东西种,赚不到钱,汪院长你帮我出出主意,看看有什么适合冬天在大棚种的?”

淮安有近20万亩的设施蔬菜大棚,但因保温性能较差,这些蔬菜大棚冬季闲置率高、资源浪费严重。汪国莲想起曾经在淮河边看到的野生羊肚菌,“羊肚菌生长期刚好处于大棚冬季的空闲期,对大棚进行简易升级,再集成现有高产品种和高效栽培管理技术,就可以在蔬菜大棚冬闲期转产羊肚菌,增加大棚产出效益!”

说干就干,汪国莲立足自身专业特长,通过对羊肚菌高产菌株筛选、菌—菜茬口摸索、羊肚菌营养袋配方优化、播种及出菇调控等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与试验示范,对冬闲蔬菜大棚高效栽培羊肚菌技术进行了全产业链科学的集成创新,成功研制了适宜淮安本地资源与自然气候特点的“冬闲蔬菜大棚绿色高效栽培羊肚菌技术模式”,并在盱眙县、涟水县、清江浦区、淮阴区等地建立了20多个栽培示范基地。看着一株株羊肚菌破土而出,乳白色的菌柄撑起蜂窝状的菌盖,她开心地对当初提问的农民说:“这个问题我终于帮你解决了!”

现如今,汪国莲带领团队在淮安及周边地区累计示范羊肚菌种植面积已近3000亩,亩产达400—500斤,产品畅销国内大城市和欧美市场。“去年我们种植了32亩羊肚菌,除去成本每亩纯收入就有8000多元,今年我的羊肚菌基地要扩大到80亩!”淮阴区渔沟镇陶营村的诸海兵笑开了花。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汪国莲大学毕业入职淮安市农科院后,多年如一日在田间地头忙碌,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技术优秀奖,推广西瓜、红椒、地方特色蔬菜、珍稀食用菌等新品种新技术近20万亩,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看到农民朋友增收致富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本报记者 张宣 蔡姝雯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