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打工小镇”内景
“新市民夜课堂”开讲了
公寓内新时代文明实践青春馆
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两个超大规模的集宿区2007年启动建设,截止到今年11月底,入住的外来务工人员累计已超过100万人次。多方共建共治共享,实现贴心管理、暖心服务,3000间公寓宿舍成了百万打工青年的幸福驿站,也让5亿元分红源源不断地装进1万失地农民的口袋 ——
每天傍晚,华灯初上,苏州木桥街3号,住着5920位打工青年的木桥公寓进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一群年轻人纷纷走向集宿区的美食街,“新市民夜课堂”的上课资讯在屏幕上循环播放,超市、唱吧、图书馆、健身房等都在此刻热气腾腾起来。
木桥公寓,与3公里之外的景山公寓,是枫桥街道为外来务工人员专门打造、可同时容纳万人居住的集宿区,被称为“打工小镇”。截止到今年11月底,两座公寓累计入住人次达100万之多。
连日来,记者蹲点木桥、景山公寓,探寻这个“打工小镇”和它百万家庭成员的故事。
免费夜课,
打工青年的精神家园
“新市民夜课堂”是“打工小镇”为入住青年量身定制的培训项目。每周二、三、日晚免费开课,11月21日晚是收纳课。
18点30分,距离上课还有半小时,高高瘦瘦的崔硕走进木桥公寓的党群服务中心A馆,社工施婵琪正在排课桌椅,崔硕上前帮忙,一会儿便摆布妥当。难以想象,眼前这个热心大男孩,曾经非常腼腆孤僻。
00后崔硕是河南邓州人。来苏州之前,崔硕辗转各地打零工,几周或几个月就会换一个地方。去年10月,崔硕住进木桥公寓。“他常坐在图书室角落里看书,独来独往。”施婵琪就邀请他来上夜课。久而久之,崔硕在这里有了不少新朋友,人也变得阳光起来。后来因表现突出转了正式工,又从流水线岗位调整到产品质量监督岗。一年多了,崔硕再没有离开过枫桥,结束了之前居无定所的生活。
书法、茶艺、油画、插花、舞蹈、化妆……这些原本价格不菲的培训课程,在“新市民夜课堂”全部免费,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上课的微信群满了又满,已建到第7个。
临近上课,老家在安徽的朱金妹走进教室里。朱金妹原是一名快递员,一个女孩子风餐露宿,加班熬夜,父母哪里放得下心?一个多月前,朱金妹在名硕电脑(苏州)有限公司找到了新工作,入住木桥公寓。朱金妹和父母视频通话,给他们看干净齐整的宿舍和楼下的超市、饭店、活动室。“听到每月租金只要70元,他们不信,还说我骗人。”朱金妹在课堂作品展示区,找到了自己画的金鱼,赶忙拿出手机拍给父母看。
从去年开课至今,授课232次,服务3168人次……翻开高高垒起的“新市民夜课堂”台账,看到琳琅满目的上课集锦:一位大男孩,一针一线费力缝制皮包,是为妈妈准备的专属生日礼物;一位年轻的父亲,捧着老虎灯咧着嘴大笑,那是他过年回家要带给孩子的玩具……每一件手工作品的背后,都有一段温情故事。
住在木桥、景山公寓的,绝大多数都是像崔硕、朱金妹这般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刚刚踏入社会,工作和生活充满着未知和变数。一堂课、一件事、一句话,或许就能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发生细微改变,或许可以为他们打开社会的另一扇窗。
打工小镇,
1万失地农民的“钱袋子”
对于枫桥街道民发富民合作社总经理徐萍来说,“打工小镇”有着特殊的意义。徐萍是土生土长的枫桥人,现为小镇运营方负责人,回忆起15年前声势浩大的失地农民集资盖楼之举,他的心情依旧难以平静。
如今已是工业大镇的枫桥街道,早在2004年就完成“撤村建居”,并在城镇化进程中探索出享誉全国的“政经分开”经验。但城镇化也带来新的社会矛盾,一边是24个村、6万农民“上楼”后,大量农田变厂房,企业大批量入驻,流动人口激增;一边是失地农民分了房子、拿了票子,有钱又得闲,群租房、打麻将之风随处可见。
针对新情况,当地想出一条一举多得的“新路径”:由政府主导,将农民的闲钱集中起来,盖打工楼,让流动人口集中居住,收益作为分红返还给农民。徐萍清楚地记得,当时村里发动村民自愿入股,每家最高10万元。2007年,包括徐萍家在内,枫桥1万村民拿出6.68亿元,入股成立民发富民合作社。当年,民发富民合作社投资2.3亿元建设景山公寓,成为当时苏州最大的外来务工人员集宿区项目。2008年建成启用后,1545间宿舍供不应求。2014年,合作社又拿出3.7亿元,建设木桥公寓,配置1438间宿舍。
那时,近在咫尺的名硕电脑正处在业务迅速扩张之际,员工高峰时期达4万人,厂内宿舍已无法满足需求。发愁犯难之际,景山、木桥公寓相继建成,双方签下万人入住的租赁协议。名硕电脑在公寓内设立员工服务中心,与街道、合作社探索“共治”路径,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模式。
“疫情期间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要求员工‘两点一线’,就将厂区和集宿区的门禁系统打通,两边刷卡间隙超过45分钟,卡就不能用了。”名硕电脑生活管理部课长徐丽华说,由于管理精准得当,两年多来,集宿区未曾发生过疫情。
万人规模的大型集宿区,管理治理很见水平。行走景山、木桥公寓,法治宣传元素随处可见,这里曾获评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由“小贩中心”演变来的美食街内,“小贩”变身经营主,用行动证明踏实劳动可以换来安稳生活;“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有关青春、奋斗的标语,展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青春馆等醒目位置。知法懂法、爱岗敬业、友善互助……可以说,打工青年踏上社会需要面对的各种考验,小镇都为他们安排了“社会第一课”。
枫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叶其中告诉记者,街道现有近1800家工业企业,14.6万流动人口。15年来,“打工小镇”管理、环境、服务持续提优,每月70元的低廉房租一直延续至今,既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也成了1万农民“股东”的“钱袋子”,分红累计已超过5亿元。这些年,街道总结“打工小镇”建设运维的实践经验,不断完善政府、企业、劳动者、百姓等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路径。
幸福驿站,
“家”一般的温暖
木桥公寓党群服务中心B馆,一面写有“大爱无疆 最美老师”、落款“哈尔滨理工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刘洋”的锦旗,引人关注。“如果说,家是无论走到哪,都会留恋、思念的地方,那么对于我来说,木桥公寓就是‘家’一般的存在。”11月28日,远在哈尔滨的刘洋在电话里向记者直言,念念不忘的是集宿区公寓的一年时光。
公寓社工负责人杨晓黎就是锦旗里提到的“最美老师”。那时候,刘洋想辞职考研,情绪不稳定。杨晓黎和社工们得知情况后,经常邀请他来图书馆复习,鼓励他遵从内心选择,不妨再努力一回。去年,刘洋考研成功,他在第一时间将喜讯告诉“社工姐姐们”。
最基层的劳动者们,默默保障着城市的正常运转。尤其像苏州这座工业制造强市,用工需求特别旺盛。截至今年10月底,苏州全市用工备案规模突破550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枫桥的‘打工小镇’,可以说是展现苏州基层劳动者真实生活状态的小小取景框。”苏州大学苏南治理现代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叶继红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发展过程中,“打工小镇”真正成为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成功实践为其他城市社会治理提供了决策参考。
采访中,记者获悉,伴随着“制造”迈向“智造”,苏州枫桥的“打工小镇”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年,集宿区将部分闲置空间整合利用、提档升级,改造成高品质的人才公寓,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加温暖的“家”空间。
幸福驿站,“家”一般的温暖,“打工小镇”和它百万“家人”的故事还在温情演绎。
本报记者 包闻军 陈雨薇 陈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