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撑船带着鸬鹚划过波光潋滟的河面、恩爱小两口趁着夜色赶羊群回家、牛背上牧童迎着春风眺望十里桃花……1月18日,记者走进淮安市博里镇农民画苑,被饱含生活热情和乡土趣味的农民画深深感染。
“咱们注意学习这幅作品,好在哪?第一胜在把握准造型,第二画面整体色调饱满……”每周三下午,博里镇文化站站长潘宇都会开设农民画培训班。兔年新春,他特地推出“玉兔呈祥”主题课程,听课的有20多位本地农民。
“农民画最大的特点是‘稚拙’,不追求逼真还原和高超的技巧,而用心于对生活与美的感受和表达。”潘宇学习、从事农民画创作40多年,共创作农民画1400多幅,获得全国画展金奖、银奖、铜奖、佳作奖等372次,曾连续六届获“江苏省农民美术书法大赛”一等奖。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博里镇农民就有忙时务农、闲时作画的爱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长大的潘宇,对绘画情有独钟。年幼时,他用树枝、瓦砾在地上作画,观察邻居奶奶绣枕套、虎头鞋。村里木匠在床板、桌椅上雕刻图案,他一看就是几小时。
1981年夏天,县文化馆举办美术培训班,从农村到县城要骑行80多里路,潘宇凌晨3点多出发,晚上再顶着夜幕回家。夏夜画室闷热,蚊虫飞舞,他干脆在文化馆打起了地铺。靠着一股勤苦好学、不服输的劲头,潘宇从热爱绘画的农村小伙,如愿成长为一名职业画师。
翻开潘宇的作品,《小村节日》《春天的歌》《冬季运动会》展示质朴醇厚的田园生活;《二月二》《元宵节》《踩高跷》让岁时佳节、节日民俗跃然纸上;《月色浪漫》《夜曲》《月是故乡明》充盈着浓郁而纯真的生活情感。
纯黑的背景、紫色的朝阳,大树红色的枝干肆意生长……这幅构思精巧、着色大胆的作品《晨韵》,灵感来自2013年的一个清晨。潘宇在田埂上散步,远处朝阳冉冉升起,光芒从近处一棵大树舒展的枝条间迸发,树下村姑悠闲地放羊,人与景一动一静、相辅相成,饱含生机与力量。潘宇一路小跑回到画室,两天后,《晨韵》诞生了。2014年,这幅画入选中国农民画精品联合国大展,成为此次画展中唯一一幅被联合国总部永久收藏的作品。
《晨韵》的成功成为潘宇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也进一步坚定了他发扬博里农民画的决心。在日常创作外,他坚持每周在乡村开展教学,深入农民画作者家中指导作画。从1987年担任文化站副站长以来,潘宇前后指导过260多位学生,最大的82岁,最小的只有7岁。其中20多位农民画爱好者成为独立创作者,8名作者的作品荣获省级以上奖项。
2020年,博里镇在博里农民画发源地博里村开展“博里画苑”项目,新建田园诗画苑用于教学培训。目前,由潘宇牵头的农民画培训班一年举办6期,每期培养30人左右,每周开课一次,提供免费培训,并不断推出“进阶课程”。“初学者第一年初步掌握画法,第二年进阶提升,我们鼓励画师们经过三五年培训,拥有善于创作的题材和领域,经过10年的培育,逐步实现精品化创作。”潘宇说。
71岁的博里村村民杨武青已拜师学画4年多,农闲时每周三下午都坚持骑车10多公里来画苑听课,并带着自己的作品请潘宇指导。“农闲时每个月我能画两幅画,根据作品质量,有四五百元左右的收入。”杨武青表示,更重要的是“成就感”,他的作品已两次入选画展,其中一幅还被收藏。
“农民画作为本土民间艺术,如果不能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就难逃消亡的命运。”潘宇致力于农民画产业化发展,依托田园诗画苑放大品牌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目前,博里镇共有268名农民画师,年创作作品超千幅,人均增收过万元。
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为村民争取更富足的生活,潘宇尝试将农民画与传统的刺绣工艺相结合,成立刺绣坊创作农民画刺绣,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每年都收获近400份订单,产品远销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地。目前博里刺绣坊有30余位绣娘,通过“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每位绣娘绣成一件成品可获得订单金额的70%,剩下的30%由刺绣坊和画家分配,订单旺盛时,绣娘月收入可达5000元。
“立足乡土、学习民间、广为借鉴、顺其自然、不断更新。”潘宇表示,作为一种接地气的艺术形式,博里农民画是幸福生活的一种表达,饱含着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动力,他和画师们将不断展现农民画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本报记者 张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