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滴水·筑梦”工程照亮困难学子求学路
2024-06-26 08:55:00  来源:新华日报  

“在我中学求学最困难的时候,‘滴水筑梦’助学工程帮助了我;在我考上大学后,‘滴水筑梦’助学工程仍激励我一路前行。”曾经受助的王同学近日感激地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己要尽最大努力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记者日前从省老区建设与乡村发展“三会”(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省乡村发展基金会、省乡村发展协会)了解到,“滴水筑梦”助学工程持续筹资帮助高中阶段困难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十年来省“三会”共募集助学资金14691.44万元,资助学生37212人。

2014年初,时任省“三会”理事长的丁解民带领省“三会”领导班子创设了“滴水筑梦”助学工程。仅用几个月时间,就筹集助学资金300多万元,当年6月在涟水县启动了“滴水筑梦”助学工程,资助了1650名困难家庭学子。到目前,受助学子分布于全省13个设区市的83个县(市、区)。

什么样的学生可以获得资助?明确这一点,是避免资助资源浪费、实现资助效益最大化的关键。“一困难,二优秀,三坚决。”省老区建设与乡村发展“三会”助学部部长罗会平介绍,项目建立遴选认定机制,在受助学生认定过程中,聚焦困难家庭的学生、品学皆优的学生、决心苦读的学生群体。同时建立双向透明机制,让受助学生知晓资助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让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了解受助学生的学习和升学就业情况。

在具体工作中,各方同样严格把关。“我们组织专人学习相关规定,详细了解受助学生的范围、基本条件,深入摸清受助学生基本情况;与学校、乡村密切配合,严格按照公开透明流程,确保‘滴水筑梦’助学工程的帮扶真正落实到品学皆优的困难学子身上。”宿迁市老区开发促进会会长潘玉利说。

“资助并不是终点。”在罗会平看来,被资助的学生还需要学习和心理上的帮扶与关爱。“滴水筑梦”助学工程建立“会校联动”机制,联合学校针对受资助学生不同情况,提供学习辅导、心理疏导、职业规划等,帮助他们进一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促进其全面发展,并在14所学校设立了人才培训基地。

在涟水,“滴水筑梦”助学工程十年来累计资助947.7万元、涉及4161名学生,每年有300名以上优秀的困难学子受到资助。涟水县“三会”会长刘志宽介绍,为了保证“滴水筑梦”助学工程实施成效,每学期联合学校对受助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思想道德状况进行逐一分析、提出建议。在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校方积极组织受助学生进养老院、进特殊学校、进社区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增强他们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

许多受资助学生不负众望,用助学工程传递的这束光,照亮了更长远的人生路途。“滴水筑梦”助学工程先后资助33043名家庭困难高中生完成学业,高考升学率达96%;资助4169名家庭困难学生完成职业院校学业,已毕业学生升学、就业率达99%。这些学生就业后,基本上显著改变了家庭经济状况。

来自仪征的方同学,在校期间苦练技能,在国家级机器人大赛中获奖;来自沛县的刘同学,通过刻苦学习考上了北京大学;来自兴化的沙同学,完成学业后来到宿迁,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滴水筑梦”助学工程坚定了他们求学的信念,社会的关爱让他们养成了坚韧、阳光的品格。

“家境困难让我在求学路上感到步履维艰,一度看不清方向,也找不到出路。”裴同学是一个孤儿,爷爷奶奶常年卧病在床,高中时期的他曾对未来感到极度迷茫。就在他几近绝望之际,“滴水筑梦”资助他顺利完成高中学业。之后裴同学考入江苏理工学院,继而考上中国矿业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继续读研,如今是淮安市一名公职人员。“‘滴水筑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提供了经济上的援助,更给予我一种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我会将这份爱心和帮助传递下去,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裴同学说。

越来越多的受助学生将资助转化为自己前行的动力,并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石同学读高中时期,父亲因病失去劳动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一度打算放弃学业退学打工。学校团委书记汪洋主动联系响水县乡村发展协会,之后石同学被列为“滴水筑梦”助学工程资助对象,累计得到省“三会”“滴水筑梦”助学金6000元。这不仅解了他的燃眉之急,更让他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如今,石同学已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考入华东师范大学读研,他打算继续读博,将来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滴水筑梦”助学工程实施十年,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帮困助学,是我们公益性社会团体一项长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省‘三会’将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爱心人士参与进来共同努力,使‘滴水筑梦’助学工程助力更多困难家庭的优秀学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出更大贡献。”省老区建设与乡村发展“三会”理事长阎立说。□ 本报记者 程晓琳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