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天涯共此时 山海话团圆
2024-09-17 08:1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是团圆的日子。团圆,可以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共同举杯、闲话家常,也可以是分隔两地的一条微信问候、一段祝福视频、一个视频电话,跨越山海倾诉近况、传递真情。思念和情谊绵长不绝,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激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这个中秋节,让我们走近无法与家人相聚的一群人,看一看他们如何度过中秋佳节。

策划统筹:聂伟 王晓映

南京援藏教师王克定:

相隔三千多公里,“云端”共婵娟

“爸爸,我想你了!”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在视频里问候远在3000多公里外的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中学校长王克定。9月14日傍晚,王克定将2400名学生送离学校后,和儿子约定好“云端”过中秋节。

王克定当过南京三所学校的校长。去年,他主动报名援藏,成了墨竹工卡县中学校长。西藏暑假比东部地区短,8月9日新学期开学后,他管新生入学、住宿、军训,推进开展教师节活动,每天都过得忙碌又充实。“这边条件艰苦,需要慢慢适应高原气候。过节想家、想亲人是肯定的。但既然选择援藏,就要担起这份责任。”他坚定地说。

墨竹工卡县在藏语里意为“天边之乡”,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广人稀,整个县城只有一所初中。县城下辖7个乡、1个镇,都较偏远,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需一个半小时车程,所以学校2400名学生全部寄宿。学校向公交公司租了32辆大巴车,每周五下午将所有学生送到各乡镇,星期日下午再接回学校。

墨竹工卡县中学教学质量曾一直处于拉萨市中下游,学生流失严重。由于位置偏远,自然条件艰苦,许多教师身兼数职,教学负担重,也缺少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2020年至今共5批26名南京教师、干部来到墨竹工卡县中学,开办“墨竹南京班”,在西藏进行教育“小组团”探索实践,助力提升学校的硬件和师资水平。

年逾50岁的王克定便是其中之一。有着30年教龄的他,具备丰富教学管理经验。援藏一年多来,他挂心学生学习,也挂心教师成长。他奔波在曲曲折折的山路上做家访,基本跑遍7乡1镇。他将南京先进的教学理念、成功的教学模式与当地的学情、教情相结合,做了12期校本培训讲座。

援藏以来,王克定最大心愿是,为藏族乡亲培养先进的教师队伍,留下一笔“带不走的财富”。眼看援藏时间过半,完成教师人才队伍梯队建设任务的心情也更加迫切。“我们先将80后队伍建立起来,再逐渐让90后队伍跟上。今年寒假,我计划组织另一批年轻老师到南京交流学习。”他积极谋划着。

“爸爸,你中秋节计划怎么过?”儿子在视频里问。“打算和几位老师一起做些家常菜,然后和你们视频,在线上过节,千里共婵娟!”王克定说。

离家千里远,抬头可见月。面对中秋佳节不能陪伴妻儿的遗憾,他说:“现在通信方便,想家了就打个视频电话。援藏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舍小家顾大家,我的家人很理解也很支持。虽不能与家人团聚,但我能为墨竹工卡县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很值得。”(记者 白 雪)

墨脱和连云港:

同升一面旗 跨越山海情

喜马拉雅山南麓,遍布着大片高山、原始森林和无人区。9月14日9时30分,西藏军区某边防连在海拔近3500米的边防哨所前,“同升一面旗 千里共婵娟”活动拉开帷幕。

国歌奏响,木质旗杆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当天,连云港市双拥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组织了这场简单而隆重的中秋双拥活动。一头是青藏高原、某连队的全体官兵,另一头是黄海之滨、381名连云港红军小学四年级学生。

“这是多年来我们连队最‘热闹’的一次升旗活动!”连长衡兵笑得很开心。

“热闹”,在连队官兵们心目中,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因为,这里盛产“寂寞”。连队驻扎的墨脱,藏语的意思是“隐藏的莲花”。美丽名字背后,却是江河山海阻隔,这里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连队驻地在无人区,通往驻点的公路还没修通,物资要人背上山,每年大雪封山期长达四五个月,被称为“雪域孤岛”。

月饼和其他过节物资,前两天,衡兵就带人背上了山。“我们执行任务的时间,经常会和节日撞上。”衡兵告诉记者,“中秋节晚上,我们会组织官兵们聚餐,遥望家乡的方向吃月饼。思念家人只能埋藏在心里,因为我们是军人!”

升旗仪式上,官兵们给孩子们讲述一个个青春与坚守的故事,也讲述边关一天天日新月异的变化:路通了,灯亮了,水甜了,哨楼更暖和了……

从他们讲述中,孩子们知道了,与大山相伴,官兵们早已把心融入边关。英雄连队的背后,是英雄的营。该营已在墨脱戍守60多个春秋,是中央军委授予的“墨脱戍边模范营”,先后有30位边防军人长眠在戍边岗位上。

举手、行少先队员礼……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向解放军叔叔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我要像他们一样,以后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学生代表王弘轩动情地说。

升旗仪式结束后,连云港市双拥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人员,将红军小学的一面红旗郑重地装进“拥军包”里。9月底,他们会赶到墨脱,把孩子们的祝福送到连队。(记者 聂伟通讯员 孙文倩 陈岩)

援非建设者李卫:

“这是我在非洲过的第11个中秋节”

非洲东南部津巴布韦共和国,中江国际集团海外工程一分公司津巴布韦公司哈拉雷机场项目机电部负责人李卫时常抬头看看月亮。“非洲月圆了,家乡月亮也圆了。”李卫说。今年他将在非洲度过第11个中秋节。

“相隔万里,也能与家人共赏月。物理距离上相隔万里,一家人的心却在一起。”李卫告诉记者,每年中秋佳节月圆时,家人在家乡赏月,津巴布韦正值下午,公司一般都放假。通过视频电话,李卫与家人共同赏月、唠家常,话题总是绕不开老人身体、孩子学习、自己近况。

今年7月,李卫所在的团队忙完一项大工程——罗伯特·穆加贝国际机场扩建项目。这是一个建于1956年的老机场,设施老旧、航站楼容量不足,亟须改造升级来满足如今的客流需求。当前,团队正忙着改建机场老航站楼。

“施工期间,机场正常开放运营,不停航施工是改扩建工程的‘硬骨头’。”李卫表示,为了啃下“硬骨头”,一年有半年都在上夜班。每晚,机场跑道关闭、最后一个航班起降完成后,团队的工作才刚刚开启。经过5—7小时抢工,团队对机场的跑道、通信、导航等进行全方位建设。施工现场,彻夜灯火通明,直到东方破晓,团队清理好现场撤出,让机场有条件迎接新一天的首架飞机起飞。

2013年到津巴布韦至今,李卫先后参加两个津巴布韦机场的建设工程项目。飞机每天载着源源不断的游客进入津巴布韦,当地餐饮店由客人稀稀拉拉,变成旺季一座难求、需要提前预订。

中津友好的故事还在续写。支援津巴布韦建设的中国企业、自发到津巴布韦做生意的人日益多起来。“中秋当天,白天我要和家人隔空过佳节。晚上,公司组织工友们聚一聚,大家一起吃月饼赏月,在海外过中秋节也很充实。”李卫说。(记者 刘 春)

实验室里“做药人”:

为患者生命健康“奔跑”

9月16日下午,南京圣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大楼,台风带来的雨水敲打着窗玻璃。四楼的合成实验室内,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口罩和手套的研发人员,在抽风系统发出的轻微噪声中,在瓶瓶罐罐与数字闪烁的仪器间,有条不紊地工作。

下午1点多,合成研究员李成龙将3种原料称重、投入容器、加上溶剂,再把容器放进70摄氏度的恒温装置中加热。“这些原料会发生化学反应,我过一个小时就去检测一下。等反应完成了,再经过提纯,我们就会得到一个中间体。”

“这个化学反应过程要多久?”记者问。

“需要八九个小时,预计晚上10点多可以完成。到时候,我用楼下的液质联用(仪器)检测一下,今天工作就完成了。”李成龙说,“我们之前做过小试了,有信心得到一个稳定的中间体。”

15日、16日,与李成龙一起到实验室加班的,还有小组负责人、药化设计高级研究员郁壮壮,圣和药业公司与中国药科大学联合培养的三年级硕士研究生魏杰。

小组参与的是一种治疗结肠癌的候选药物研究。

找到候选化合物,是创新药研发的第一个阶段。从2022年初开始,小组5个人先后合成119个化合物,9月初终于获得一个理想的候选化合物。

“百里挑一”的候选化合物上报公司后,新任务来了——用6个月再做一些补充的药理实验,进一步确定这种化合物的有效性、安全性。

于是,小组开始放量合成这种候选化合物。“要合成15克,一共16个步骤,两个人配合,两个月能完成。”

16日晚,当李成龙得到稳定的中间体,意味着16个步骤中的前4步完成。

2015年,郁壮壮从中国药科大学硕士毕业,入职圣和药业。当了9年“做药人”,他深深明白,创新药研发是一场马拉松,短则七八年,而且研发失败率很高。

是什么,让“做药人”扛住了打击、耐住了寂寞?“我们都希望自己做的药物能够上市,能够给患者使用。”郁壮壮说。

无暇顾及窗外风雨,也毫不在意这天是中秋假期,他们在实验室里坚守着这份朴素的初心,敬业、奉献。新药研发的每一点付出,都能为患者生命健康增加一分希望,他们不就是在呵护万家团圆吗?(记者 徐冠英)

责编:刘慧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