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苏州高新区东渚街道的居民们发现,家门口正在悄然变样。闲置的垃圾亭,成了具备轮椅租赁、休息功能的便民服务驿站;破损起皮的篮球场经过修缮,变得焕然一新……这些变化,都与东渚街道正在推进的党建引领“海棠红·幸福里”建设息息相关。
今年以来,东渚街道用好党建这个“红色纽带”,串联起多方资源力量,推动小区阵地共用、服务共融、结对共建、资源共享、多元共治,细“治”入微守护百姓美好生活。
微改造也能暖人心
深秋时节,气温渐凉,阳光洒进龙景社区乐邻驿站,原本清冷的小院子一下子就温暖起来。
“爷爷奶奶们,我们准备开始做健康操啦!”上午9点,社工周燕来打开音响,向着院子里一声招呼。没多久,老人们陆陆续续从观影室、下棋室里走出,加入做操队伍。
“小院虽小,但‘五脏俱全’,很受居民们欢迎,总是热热闹闹的。”聊起小院的变化,龙景社区党委书记周欢新打开了话匣子。原来,这里本是一处闲置用房。眼看着居民需要更多活动阵地,社区便想到了将这座空置的小院改造成一个功能多元的服务驿站。
说干就干!辟出乒乓球室、影音室、家庭医生工作室等功能室还不够,社区还引进第三方社会组织,安排社工坐班,定时开展讲座、戏曲、义诊等便民活动。小院改造的消息,很快在居民们之间流传开来。久而久之,越来越多人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
“只要找准居民需求,即使是小区里的‘犄角旮旯’,也能改出精彩花样。”在东渚街道党工委委员曹裕银看来,对于空间有限的社区来说,升级服务,不一定要大拆大建,也可以通过盘活闲置空间,用“微改造”为居民增添幸福感。
怎么改?关键是要真正实用、好用,贴近居民生活所需。为了让改造更加契合百姓心意,今年以来,东渚街道广泛征求意见,根据百姓实际需求对空间进行优化。
龙惠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大楼里,有着老年大学、为老服务中心、书场等,来来往往的老人很多。时间一长,大楼门口的广场,便成了老人们的集聚地。很多老人遛弯累了,便直接坐在花坛边。社区收到居民反馈后,便在广场上新设了一批遮阳伞和“幸福座椅”,供老人休息歇脚。
在熙境云庭小区,许多“微改造”也在不经意间增添着居民的幸福感:单元入户门处建起了阅读角,小书柜里塞满了书籍;广场上搭起一座山湖议事亭,居民围坐在一起聊天说笑。“接下来,我们还将对布景进行二次升级,让居民在细微之处感受更多看得见的幸福感。”山湖湾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周俊杰说。
“微改造”虽小,但实用又暖心,自然受居民欢迎。一个个有人气的“微阵地”,不断完善着东渚街道“1510党群服务圈”和“一刻钟便民服务圈”,更好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多元共治打造幸福家园
“在苏州话里,‘吃’的学问可不少。”10月25日上午9点,在龙惠社区老年大学教室里,70岁的老党员马云祖一边在黑板上写下腌笃鲜、阳澄湖大闸蟹等字样,一边用苏州话示范读音。台下,来上课的居民们有模有样地学念。
马云祖是龙惠社区的银发先锋流动党员,在给居民上方言课之余,他还常常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参与社区大小事。
基层治理的主体是人,关键也在人。在推动党建引领“海棠红·幸福里”建设的过程中,东渚街道格外重视凝聚多元力量,壮大治理队伍。
力量如何更好凝聚?关键是要发挥红色堡垒的引领带动作用。今年以来,东渚街道积极推进小区党组织组建,因地制宜设置楼栋党小组,把党的组织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最小单元,党员们在基层治理中当先锋、做示范,主动服务居民、化解矛盾。
除了党员,网格员平时与居民走得近,也是一股重要的治理力量。在龙惠社区,3个小区9个网格被细化为58个楼栋微网格。龙惠社区党委书记顾小明说,社区为每栋楼都建起一个微网格群,网格员、社区工作人员、民警等共同入群,24小时在线为居民解决“急难愁盼”。靠着这项机制,今年以来,龙惠社区收集到了1153条民情民意,落实了加装充电桩、小区环境整治等一批“幸福要事”。
大家劲儿往一处使,办事自然事半功倍。此前,在龙景花苑南A区,有居民在楼道堆放杂物,既阻碍通行还有安全隐患。这时,小区党支部的老党员们站出来,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跟居民讲,化解了不少矛盾;西渚花苑北区新增健身场所、木园堂污水管道改造等实事,每件也都离不开老党员、居民、物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
“新伙伴”丰富服务菜单
在东渚街道,数量众多的院所、企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当地基层治理、服务的“好伙伴”。
10月24日下午2点,龙景社区家庭医生工作室里热闹起来,来自苏州科技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正为居民检查血压、血糖。“我们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苏州科技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开展党建共建,每周一、周四组织坐诊,为居民看病、配药。”龙景社区党委委员、居委会副主任顾玉婷介绍。
不仅是医院,越来越多院所、高校、企业、商户也陆续加入服务团队。东吴人寿在小区建起健康小屋,开展日常科普与理疗、按摩服务;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普源精电为乐邻驿站做适老化改造,方便老人活动……今年上半年,龙景社区的党建“朋友圈”持续扩大,十多家单位成为这座动迁社区基层治理的新“合伙人”。
“来自不同地方的伙伴,为了同一群人、同一件事共同努力,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40岁的雷莉丽经营着一家推拿店,空闲时常常为社区老人做艾灸和推拿,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她不仅结识了好朋友,也在服务他人中获得了更多幸福感。
比起动迁小区,商品房小区里的住户往往都来自不同地方,彼此之间可能互不熟识,更需要多元化的服务菜单,吸引居民共同参与,从而熟悉彼此、增进感情。
在山湖湾小区,一支由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苏州科技城锦峰实验幼儿园、苏州科技城天佑实验幼儿园等周边学校老师、家长组成的校社共建志愿团队活跃在小区里,开展暑期夏令营等志愿服务,吸引不少居民参与体验,邻里关系在一场场活动中逐渐升温。□ 本报记者 陈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