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课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家国使命,承载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为推动思政课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遵循。面对社会快速变革和青年学生思想多样化的新形势,思政课建设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切实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高校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以贯彻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凝聚育人共识、聚力体制创新、聚焦协同联动,不断提升“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和实践育人成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凝聚育人共识,涵养“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高校要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校办学的首要任务和政治责任。“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核心是要形成思想共识。高校要建立健全思政教育管理体系,强化顶层设计,明确育人目标。注重理论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刻理解并广泛传播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加强宣讲、强化理论学习形成教育者、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三全育人”思想共识,致力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四个自信”,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强化改革创新,激发“新质驱动”。“大思政课”具有“理念更新、视野更阔、格局更大、育人更强”的新范式,是对传统思政课的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大思政课”蕴含的“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等时代内涵,既是对传统思政课的有力突破和发展,又凝聚着党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新的规律性认识。要融合理论与实践,构建“大课堂”。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红色教育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理论的力量,理解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鲜活。要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大平台”。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资源共享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要汇聚优质师资,形成“大师资”。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青年骨干教师、聘请校外专家等方式,不断壮大和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聚力协同融合,构建“培养矩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这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多元共治特性,特别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为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构建“培养矩阵”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育人场域,需要将多要素联合,协同推进育人理念、育人格局与路径。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高校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配合学校开展思政教育,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增进家校共育的深度和广度。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功能。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应不断创新思政课程与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优化政府支持与政策引导。政府应加大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投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源向高校思政教育倾斜,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推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高校应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建立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锻炼和洗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高校思政课建设必须明确共识,强化改革创新,激发内在活力,协同联动,将“大思政课”作为深化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不仅要在理念上更新、视野上拓宽、格局上扩大,更要在实践中将思政课堂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认识到教育事业的多元共治特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培养矩阵”,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实践导向、育人功能强大的“大思政课”新范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董译文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机械与轨道交通学院,本文为江苏省202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OBE理念的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径研究”〈2023SJSZ069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