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亲自擘画了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文明既是社会进步的标尺,也铺筑了人民生活的幸福底色。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江苏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不断增强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有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守正创新、持续跃升,“社会文明程度高”在江苏大地展现出新的画卷。
锦绣新江苏,文明日日新。生活在这片经济繁荣、人文鼎盛的鱼米之乡,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动力愈发强大。
润心铸魂,共筑文明家园
【切片】 11月末,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的马庄村迎来一场充满活力与激情的“乡村跑”。大家近距离感受着新农村的美景,村在景中、人在画中、乐在跑中。
乡风润村,产业富民。在马庄,小香包如今成了大产业。马庄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侠告诉记者,村里的香包产业今年1—11月的总收入达1200万元,创下新高,“明年,我们的香包要走向国际市场”。
不仅“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我们新组建了一个30人的铜管乐队。”王侠说,村里充分发挥农民乐团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文明实践丰富多彩,“即将到来的新年,我们还将组织‘村晚’和跨年‘村跑’,村里热闹不断。”
【扫描】 人无精神不立。江苏切实担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不断提升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以新思想培根铸魂,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江苏推出《中国智慧中国行》等一批广受好评的理论宣传融媒体产品,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说”品牌活动,创新打造全省理论宣讲共建共享平台。
江苏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赵亚夫、王继才等一批典型人物在江苏大地相继涌现,引领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今年3月实施的《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让“信仰之旗”薪火相传。我省常态化举办向雨花台烈士敬献花篮仪式等活动,自2014年以来每年精心组织国家公祭活动。“八礼四仪”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童”字系列美育活动等一批产生全国影响的品牌,帮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文明风尚,展现在每个江苏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一言一行之上。全省13个设区市、16个县(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总数和占比均居全国第一,文明城市创建“张家港经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马庄经验”产生广泛影响;“诚信江苏”“志愿江苏”“书香江苏”成为特色品牌;大力弘扬慈善文化,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成为社会风尚;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
一个个文明实践小阵地,汇集起精神文明大能量。江苏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将文明实践融入网格管理,形成了“十必联”等特色工作品牌。一个个文明实践“服务圈”的交织,让文明实践与群众生产生活深度交融。
德法同行,润物无声。当前,全省普法宣传扎实推进,全社会法治意识普遍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江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成86家县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矛盾纠纷进一步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弦歌不辍,古韵新声共鸣
【切片】 初冬时节,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人流如织。穿汉服、梳发髻的年轻游客三两作伴,迤迤而行。到弄堂深处,听一曲余韵悠长的苏州评弹,近距离体验苏绣、宋锦、缂丝、桃花坞木版年画等匠心独具的非遗技艺,“风雅江南”有了具象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在不知不觉间浸润心灵。
“家在古城”,诗意最盛的地方,也是烟火气最浓的地方。住了几十年,这里不搞大拆大建,原始风貌和格局保存了下来,街区环境和居住条件也越来越好。保护与传承并重,如今这里仍有1.3万名居民居住其中,人们的骄傲与自豪溢于言表。
【扫描】 文脉贯通,斯文在兹。江苏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如今,深厚隽永的历史,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日常。
江苏健全完善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机制,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推动绵延千载的文脉精髓在广泛传承弘扬中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珍本古籍不再被“束之高阁”,“典籍里的江苏”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2016年启动,计划整理研究出版3000册《江苏文库》。当前,数字化也为这批典籍插上了“翅膀”,读者可以“一键通晓千年文脉”。
江苏的气息韵味中,最具神韵、最为灵动的是水韵。江苏积极参与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持续举办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重要会展,精心举办长江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推动历史文化根脉焕发时代光彩。
传统文化频频“上新”,成为亮眼风景。“快上‘船’,宝藏博物馆半天带你穿越大运河的2500余年!”众多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晒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游馆攻略”。自2021年6月开馆以来,中运博致力于打造美好的观展体验,让运河文化更好地“活”在当下。
与古为新,焕新传承,中华文明和江苏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持续提升。近年来,《鉴真东渡》等多部原创歌剧、昆剧《牡丹亭》等多部经典传统戏曲纷纷出海巡演,走出一条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路。江苏文化精神标识日益彰显,发生在江苏大地的中国故事走向世界,人们文化自信心、自豪感不断增强,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志气底气更加充沛。
以文化人,增强精神力量
【切片】 10月14日晚,笑声和欢呼声飘荡在扬州市广陵区沙头镇沙头村上空,久久不散。作为紫金文化艺术节群文活动的一项内容,2024年度“我要上‘村晚’‘艺’起下扬州”闭幕式暨优秀节目展演在此登场。展演盛会吸引了千余名选手参赛,3万余名观众现场观看。赛歌类流行组一等奖得主陈雨欣难掩激动之情,“以前在台下当观众,如今登台当主角,感谢‘村晚’舞台包容接纳每一个有着音乐梦想的平凡人。”
自2018年以来,紫金文化艺术节已连续成功举办7届,不断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办节导向,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延伸至村口街头,也给广大群众搭建了展示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
【扫描】 文化的芬芳,在江苏格外浓郁。
以文艺精品书写时代答卷,江苏大力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诞生了一批精品力作,屡见“爆款”文化产品。原创舞剧《红楼梦》一票难求,收获了广大观众的掌声与欢呼。全省各级国有文艺院团焕发生机,涌现出江苏剧目创作“盐城现象”、基层文艺院团“涟水现象”。
聚焦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更好以文化人,加强优质服务供给。以紫金文化艺术节为代表的“紫金”文化品牌、以扬子江作家周为代表的“扬子江”文学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已举办14届的江苏书展,厚植“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书香氛围。文化的熏陶润物无声,人们精神世界更加丰盈、精神力量持续增强。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不断完善,提前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基本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乡村“十里文化圈”。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深入推进,让更多群众走近文艺、亲近艺术。
文化“软实力”,塑造发展“硬支撑”。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文旅消费、电影票房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为高质量发展添能蓄势。2023年,全省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1.2亿人次,博物馆越来越“有看头”。越来越多的江苏人将“到博物馆去”列入文旅休闲清单,感悟文脉流淌、享受人文滋养。□ 本报记者 顾星欣 吴雨阳 高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