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网上“点节目”,好戏送到家门口
2025-02-20 08:57:00  来源:新华日报  

“村里有个管得宽,拾到鸡毛当令传;早管邻居丢了碗,晚管干部烧错锅……”不久前,淮剧《村里有个管得宽》在涟水县成集镇上演,现场戏韵悠扬,观众席满满当当,村民朱振直呼“接地气”,“在家门口就能免费欣赏到高水平的演出,而且演的就是咱们家门口的事,‘对味儿’。”

当天演出由涟水县淮剧团网上接单配送。两个小时里,“村部挡送礼”“楼上搜母鸡”“智退红纸包”等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情节接连展开,浓浓的“土味”牢牢锁定观众,朱振意犹未尽地表示:“以后想‘追戏’就向淮剧团‘点菜’。”

这样的“点菜式”送戏下乡活动,是涟水县淮剧团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传承发展淮剧文化的创新举措之一。团长翟永军说,围绕“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看戏”,建立超市化供应、订单式配送模式,编排上架“青春版”“数字版”节目清单,群众网上点单,省文旅厅网上派单,基层院团接单,群众满意销单。当天演出一结束,成集镇文化站站长王京文就一把握住翟永军的手:“今年我们镇的村晚就交给你们了。”

“点节目”成为新时尚。据统计,今年涟水县淮剧团网上接单送戏下乡演出57场、举办村晚8场,以及省级直接采购演出11场,场场人员爆满。翟永军告诉记者,紧跟时代节拍,写农村戏、演农村事,是剧团发展的唯一出路。2010年,涟水县淮剧团面临既没“人”又没“戏”的生存困境。2012年,剧团开始探索“剧目揭榜挂帅制”,邀请编剧袁连成执笔创作。首部农村题材现代淮剧《鸡村蛋事》,就一举拿下省淮剧艺术节17项大奖。此后,涟水县淮剧团以每两年一部戏的节奏推出“党员三部曲”等系列“出圈”作品,淮剧团也从“苏北乡村小戏台”两度登上“首都北京大舞台”,创造出淮剧“涟水现象”。

“改革是炼成淮剧‘涟水现象’的密钥。”涟水县淮剧团党支部原书记张献忠说,团里采用“剧组制”运作模式,以剧目创作需求为首要,团内不论资排辈,打破体制、剧种、区域壁垒,变“以人养戏”为“以戏用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戏“立起来”。

写农民、唱农民,接地气、扬正气,淮剧观众群体日益壮大。去年6月,淮剧《村里有个管得宽》走进省委党校,在校学员300余人观演,掌声不断。翟永军表示,不仅老年群体爱看,现在看淮剧的中青年人也越来越多,不少90后、00后也加入观众队伍。

近年来,涟水县淮剧团先后获得省市奖补资金1000多万元。淮安、涟水市县两级从体制机制、政策扶持、人才支撑、绩效考核等多方面大力推进创新,推动涟水县淮剧团与涟水县文化活动中心合并成立涟水县文化艺术中心,为剧团核定编制30个、员额指标15个,让演职人员心无旁骛搞创作。翟永军透露,政府已投入200万元委托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和淮安文化艺术学校定向培养20名淮剧学员,目前有10名学员毕业并完成入职手续,正式登上舞台。剧团还实施“名师带徒”计划,建立许晴、袁连成两个名人名家工作室,遴选6名资深名师与青年演员“一对一”传帮带,培养戏剧“优青”,加速青年人才成长。□ 本报记者 陈海霞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