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梅玲,女,1970年11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金山街道西津古渡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作为镇江市唯一地处景区的“窗口型”社区掌舵人,2016年任职以来,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推动社区治理向新经济组织培育、文旅生态共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转型升级,帮助街区商户年均增收15%,协调解决了160余件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打造出“景区—社区—商区”三区融合发展的“西津渡样本”,探索出了景区型社区治理的新路子,个人曾荣获全国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江苏“最美基层干部”等称号。
带着问题找方法,探索服务“新路径”
2016年,组织赋予了史梅玲新的任务,她来到西津古渡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初到社区,她便发现传统社区治理方法与西津古渡社区“水土不服”,这里地域开放,游客、居民、商户需求各不相同,工作“第一步”该怎么做,又怎么才能做得好逐渐成为摆在她面前的难题?
千事万事,知人识情是第一要事;千忙万忙,再忙也要到辖区走走看看。她提出开展“三访三问”行动,努力在走访中理清工作思路,了解辖区堵点,提升履职质效。
走访途中看到的、深入交流中听到的、居民走上前反映的……一件又一件亟需解决“急难愁盼”也逐渐成为了她心中的“头等大事”。面对种种困难,史梅玲细心梳理、详细思考、迎难而上,力争用实干实绩,赢得群众游客居民满意。
访下找上联多头,推动社区“心更齐”
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工作中,她总结出一套“三头”工作法,通过走街串巷访下头、千方百计找上头、协商议事联多头,帮助居民游客商户解决实际困难。
面对景区商户“各自为战”的尴尬局面,她带着社区伙伴开启“社交达人”模式,与税务、人社、文旅等部门一家一家沟通,跑遍省市区41家单位,成立“异业联盟”,攒出“惠商直通车”服务品牌,绘出一张“资源地图”,带动商户年均增收15%。
她始终惦记着辖区困难群体,主动联系市红十字会、民间慈善组织“爱心家园”,兜底社区“扶贫帮困”“爱心助学”等公共服务,累计帮扶特困家庭520余户。看到个体户在西津渡打拼的辛苦,她牵头成立新津荟自由职业者联盟,当商户经营遇到困难时,先后帮助商户申请了250万元免息贷款和各类奖补资金25万余元,缓解了燃眉之急。
“史书记,能不能帮网约车司机解决营运保险问题?”2022年初,两位网约车司机找到史梅玲。作为政协委员的史梅玲充分发挥作用,成立全国首个景区网约车“司机之家”,一方面,联合市交通运输局、银保监局等职能部门与11家保险公司座谈,推出具体承保方案。另一方面,鼓励网约车司机发挥景区型社区“第一信息源”作用,推动40多名司机化身“流动哨兵”,这一举措还获评全国社会工作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以心换位重奉献 传递大爱“正能量”
“做社区工作,最关键的就是用情”,这是史梅玲这么多年来的切身感触,工作有心、心中有情,自然就能把社区工作做到百姓的心坎上。
社区工作20年,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她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生怕错过居民的求助。翻新老旧的凉亭、修复破损的健身塑胶地面、老小区化粪池整治……她就像是大家的“及时雨”,只要是居民的合理诉求,她总能一一解决,先后协调老百姓生活中的“小困难”和“微不便”160余件。
但在这份“及时”背后,也藏着史梅玲对家人的愧疚。女儿的家长会,她因调解邻里纠纷匆匆缺席;父亲生病住院,她坚持白天在岗晚上在院,硬是没请一天假;就连早就制定好的家庭旅行计划,也因突发的紧急任务一推再推。面对“三头六臂”的妈妈,女儿虽有抱怨,但更多的是理解,而史梅玲也总是笑着把愧疚化作前行的动力:“社区也是家,这里的居民游客都是我们的家人。”
史梅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她精心打造了“双向奔赴”的爱心驿站文明实践服务体系,吸纳了128名党员和群众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联合13家商户打造了西津渡“红色一条街”,常态化开展双语讲解、文艺汇演、应急救护、文明引导等服务,每年服务游客超过20万人次,服务时长超过16000小时,西津古渡社区成了有温度的社区治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