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专题2022 > 我们的节日(2022) > 我们的节日·元宵节(2022) > 欢喜闹元宵 > 南通 > 正文
上灯圆子落灯面、拉兔儿灯 “老南通”的元宵节记忆
2022-02-15 08:59:00  来源:南通日报  

南通有哪些元宵节民俗?昨天,记者采访了南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王宇明,了解南通人记忆中的元宵节。

元宵佳节,全国各地张灯结彩。“而南通一直沿袭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八落灯,灯期为6天的习俗。”王宇明回忆道,1986年,群艺馆首创“三元庙会”,正月半那天有几万人涌来看灯,人民路从友谊桥到和平桥一段都是人。后来在八仙城和濠西书院还举办过千禧灯会和小灵通灯会,“人虽说没有那么多,但有着传统的、现代的、用声光电控制的各种式样的灯。”

“记得小时候有一年元宵节,爸妈带着我去人民公园赏花灯、猜灯谜。我那时候拉一盏兔儿灯,仿佛有了这盏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元宵节。”“80后”市民单程程告诉记者。

“南通农村的人都晓得有‘正月半,二月半,家家人家放烧火’这么一句顺口溜。”王宇明告诉记者,过去,每逢正月半的下午,南通农村的家家户户就用芦苇、红草或者茅草扎成碗口粗、几尺长的大草把,少的一个,多的三四个。等到太阳一下山就把草把点起来,再捧着火把,挨着自家的田岸上一头溜、一头喊:“正月半、二月半,家家人家放烧火,噢……”“人家的棉花收到一盘篮,我家的棉花收了一堆栈,噢……”“我家的菜上了街,人家的菜才在栽,噢……”“我家养了个八八儿,你家养了个豁豁儿,噢……”等,语言诙谐风趣、比喻生动形象。

放烧火又叫烧毛虫,因为用烟熏火烧的方法,既可以消灭躲在地下过冬的害虫,又能够使烧下来的草灰变成钾肥,有利于农业的丰收,农民自然十分热衷。所以,放烧火就成了一种民众自由狂欢、自我陶醉的娱乐样式;成了一道火龙飞舞、火光灿烂的胜景奇观;更成为一种得以世代延续的民俗活动。

“山村好是晚风初,烧火连天锦不如;但祝麻虫能照尽,归来沽酒脍池鱼。”清朝道光年间通州人李琪写的《崇川竹枝词》,展示出一幅“烧火连天锦不如”的壮丽场景,描述了放烧火“归来沽酒脍池鱼”的愉快心情和“但祝麻虫能照尽”的良好祈盼。放烧火的活动虽然在农村,但是也吸引了不少城里的文人雅士特地跑到狼山上去看。夜里登山远望,缭乱平野上只看见火光在闪、火龙在游,恰如是地上的银河。再加上烧火的噼啪声、喊唤声此起彼伏,的确是气势雄伟、场面壮观,这也是南通地区地方特色非常浓烈的一种风俗。

民以食为天,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在不同的节日吃应景的食物,除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有借食物来祈求好运的寓意在其中。说到元宵节,最为应景的食物自然是元宵或者说是汤圆了。中国人元宵节吃元宵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时称“汤团”“沙团”“浮圆”“浮圆子”“乳糖圆子”“澄沙团子”。大概在明清时期,正月十五吃汤圆开始成为惯例。明朝京城在正月初九后便开始吃汤圆。一般在祭祀祖先之后,家人老乡一起享用汤圆,取其团圆的意义。

古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这一食俗多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南通亦遵此俗,且传承至今。王宇明说,在《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元宵节落灯吃面条,寓意绵绵不断。

本报记者蒋娇娇

责编:秦春凤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