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工业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围绕建阵地、壮队伍、立机制、抓服务等实践探索,在深化认识中把准定位、在统筹联动中有效服务、在强化责任中推动落实,以接地气、有活力、有温度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盘活资源拓载体。坚持“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力戒形式”原则,以原星期八街区8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统筹党群服务中心、道德讲堂、文化服务中心等设施资源和学校、医院、科技等行政资源,按照“344”原则,即名称标牌、建设标准、功能设置“三统一”,固定场所、组织架构、专人管理、制度上墙“四到位”,队伍联动、活动联办、项目联通、服务联享“四共联”,进行科学布局、改造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投用,设有理论宣讲、教育、文化、科技与科普、健康促进与体育五大实践平台。
二是聚合力量建队伍。在队伍建设上,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总队,负责园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统筹指导。按照市“6+X”组织架构,广泛动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等人员注册加入,构建“6+7”志愿服务体系,即理论宣讲等6大平台服务队和企业振兴、文明交通、环境保护7支专业服务队伍,并充分挖掘基层“三老”人员、能人大户、有文艺特长人员等组建“百姓名嘴”宣讲团、基层文艺宣讲队等基层志愿服务队伍,努力构建全领域、广覆盖的工作格局。
三是完善机制强保障。建立“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镇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级联动组织体系,中心(站所)主任均由党工委、镇办党委、各村党总支书记担任;在医院、学校、公园等区域建立实践点,构建三级书记牵头抓,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工作体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制定实践中心年度计划、工作重点,指导督促各有关单位加强协作、落实职责等。同步制定实践中心管理制度、志愿服务工作管理制度等,以制度促常态、以常态促成效。
四是紧贴群众抓服务。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创建文明典范城市相结合,围绕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惠民、科技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生产生活服务等方面,积极开展志愿活动,聚焦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多样化提供日常照看、家政服务、健康体检等志愿服务。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围绕思想教育、生产发展、生活帮扶等核心,结合实施“理论文化直通车”“稻虾共养振兴乡村”“义诊服务进社区”“圆梦微心愿”等特色服务项目,让群众在精准服务中享有更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