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姜堰区持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初步探索出一条标准化、规范化、特色化的文明实践有效路径。
一、处处成景,构建城乡一体阵地网络
“一把手”领题,筑牢主阵地。成立由书记、区长任组长的文明实践领导小组,三级党组织“一把手”既挂帅又出征,形成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高标准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全覆盖建成实践所、站,激活群众身边的平台阵地,西陈庄村相关做法在中国文明网巡礼展播。“点线面”结合,打通内循环。整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湿地科普馆、电度表博物馆等平台资源,打造30个区级实践基地,将文明触角延伸至社区睦邻点、农村集市、“六尺小巷”等,设立近100个实践点,形成中心、所、站、基地、点“五合一”服务圈。“六单制”探路,开拓新空间。统筹线上线下两个阵地,高标准建设“文明实践堰上行”志愿服务云平台,创新构建“询单、制单、点单、派单、接单、评单”六单精准服务模式,打造联系群众“最实一端”。
二、人人参与,形成全民实践强大合力
健全三级联动体系。明确区、镇、村三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双队长”工作制。区级总队下设11支志愿服务分团,在8类常备队伍基础上,增设乡风文明、惠企富民、便民利民3支特色队伍。镇、村志愿服务队由9支以上特色队伍组成,着力打造广覆盖、全领域服务体系。放大文明集聚效应。指导区级机关各部门、各级文明单位结合工作职能成立志愿服务队,组织230家文明单位挂联262个实践站,推动单位文明向社会文明延伸。拓展志愿服务外延。吸纳专业社会组织和普通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将“个体热情”转化为“普遍风尚”。现有注册志愿者14余万,引导“先锋公益”“向日葵”“乐助社工”等社会组织入驻中心(所、站),并借此不断发展壮大。
三、时时用情,引领服务群众时代新风
“理论+文艺”,让政策理论落地生根。擦亮“堰之有理”品牌,通过“沉浸式学习+情景式感悟”,把“大道理”说成“大白话”,涌现淤溪“小板凳”宣讲团、白米“方言韵白”等品牌项目,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全域+全时”,让实践成效惠及全民。立足群众“微需求”,常态开展堰传福、堰传习、堰传礼、堰传艺、堰传美系列活动。结合“文明实践日”集中活动、镇街志愿服务大集市和日常活动,构建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活动模式,让群众随时随地都能参与活动、享受服务。“培优+做强”,让特色品牌遍地开花。持续壮大“姜有爱 堰阳天”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矩阵。引导镇街、村居聚焦所(站)长项目打造品牌,组织部门单位、社会组织围绕专业特长培植项目,致力形成“一镇一品”“一村一特”“一部门一亮点”竞争格局,六届省志交会共斩获3金1银1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