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专题2025 > 专栏|文明城市创建优秀案例展示 > 正文
扬州市广陵区:赓续千年文脉 焕新历史街区
2025-08-11 17:25:00  来源: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2025年3月4日,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关注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实践。这条承载千年历史的鱼骨巷,以“原住民、原风貌、原功能”的保护模式和“政府-居民-市场”三方共治的创新实践,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提供“扬州经验”。

一、“文明+”:老街区“活化”复兴成文化地标

仁丰里街区探索城市更新与文脉保护有机融合,让居民“留”下来。街区的更新不是大拆大建、拆真建假,而是通过对“点”的保护,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以“瓷器店里搞装修”的耐心细心,对沿线老民居、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整治,保存古城风貌的原真性和整体性,提高老城区的居住条件,留住老居民,留存老街记忆,延续老城小巷的生活氛围。今天的仁丰里,保留原有肌理容貌,适度融入商业开发,留存1000多户老居民的烟火日常。他们敞开大门,小巧玲珑的庭园、悠闲的生活、好客的态度,让城市的烟火气平添了许多人情味,老与新的交融让这片历史街区重焕活力。围绕“四时八节”和重大节庆,每年举办元宵灯会、七夕斗巧、中秋拜月等“我们的节日”民俗文化活动12场,让游客们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期间的仁丰里,非遗和美食连接,传统和现代对撞,街区内既有扬州评话、扬州清曲等地方传统文艺项目展演,也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汉服秀、国风歌舞表演,更有灯彩、盆景制作、汉饰簪花、香粉制作等多种非遗技艺的互动体验,人文与烟火气息相融相生,地域文化特色与城市文旅产业经济相辅相成,让文明城市建设成果惠及每一个人。

街区举办端午民俗文化活动

二、“文化+”:美好古巷人人建,建好古巷惠人人

仁丰里以特色融合的文脉传承,让产业“兴”起来。探索街区“收储租”改造更新模式,鼓励街巷两侧延续传统的商住模式,收储、置换和利用闲置的民居,改造成为文化空间,开设便利店、助餐食堂、城市书房、小剧场、家风展示馆等一系列街区公共服务场所。聚焦老旧、闲置、空关、破危的沿街门面和民房42处,总面积3500余平米,与居民签订10到20年的房屋租赁协议,再由政府出资或市场招商,精心修缮,通过样板示范打造,让居民看、百姓评,获得大家全力支持,推动老旧房屋的增值和文化价值的提升,居民每年增加收益300多万元,实现兴城与富民的互动并进、高度统一。大力招引体现文化传承、民俗风情的高品质项目,始终坚持各类文化项目的唯一性,引导新创客自带设计方案、自带文化项目、自带资金资源,按照传统风貌要求,根据不同的使用、审美需求对街区建筑的内在功能和外观细节进行个性化设计,实现老居民和新创客的共生共荣。截至目前,街区已引进各类文化空间63处,通草花、锔瓷、根雕等非遗工作室21家,入驻非遗大师24名、文艺家68名、创客202名。

“收储租”模式改造下的木偶工作室

三、“共享+”: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来

仁丰里以共建共享的价值认同,让群众“乐”开来。街区通过搭建“仁丰夜话”“民生茶馆”等协商议事平台,方便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人士、商户居民代表共同议规划、话更新,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切实把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古巷活化利用、文旅融合发展等目标高效协同起来。开展“最美画境”活动,引导居民、商户在家门店外进行绿化、亮化、美化,百年的青砖墙上开满了鲜花。“我家大门常打开”让游客走进民居,体味老扬州的“一饭一食”;街区里的“共享空间”比比皆是,居民家门前有共享水池、共享座椅;扬州老照片馆的大玻璃窗口,成为文化共享的空间载体;小剧场让每个普通人都拥有了自己的舞台。以“共享空间”“共享文化”“共享经济”为推动形式,实施“爸妈食堂”“咖啡渣再生”等一系列“共享+”措施而建立的公共参与街区治理新模式,让古城老街成为居民、创客和游客的“共享家”。

仁丰里街区老照片馆的共享文化空间

责编:徐羽蝶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