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专题2025 > 专栏|文明村镇风采展示 > 正文
徐州市贾汪区:联人联事更联心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2025-09-02 10:09:00  来源: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在徐州市贾汪区,一群身着鲜艳红马甲的志愿者,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温暖民心。

徐州市贾汪区大泉街道宗庄村“敲门大姐”志愿者为老年人开心门

贾汪区推行的“十必联”群众工作法,如同一根根坚韧的“红线”,一头系着党和政府,一头牵着千家万户,精准对接需求,高效解决难题,不仅解了群众的“急难愁盼”,更聚了民心、暖了人心。这套源于实践、富有实效的“贾汪经验”,2020年10月被编入中央文明办《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手册》,2020年12月入选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案例》。

破难题——从“找上门”到“走进去”

在贾汪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活跃的“红马甲”是群众最熟悉的风景。“我是‘十必联’志愿者,我包挂的群众,就会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一个人力量虽然薄弱,不过我们村有50多名志愿者,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能把村子建设好!”青山泉镇房上村“十必联”志愿者丁峰信心满满地说道。

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镇房上村移风易俗大厅(家门口食堂) 提升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在持续落实文明乡风建设工作中,贾汪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由开始的“1+10”包联(“1+10”即1名志愿者联系10户群众,围绕群众家的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和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当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10件事提供服务),到现在建立“‘1+N’+10”包联体系。“1”就是骨干从“身边”来,从群众身边选配2166名村民小组长(社区楼长、街长);“N”就是团队由“能人”聚集,以村民小组(社区楼栋)为单位,让他们牵头党员、好榜样、热心群众等组建不少于3人且相对固定的志愿服务小分队;“10”就是实事向“十事”干,在原十件事的基础上,分为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实现共性问题众人帮、个性问题专业帮,确定的事项精准长效化,不确定的事项应急吹哨、及时报到。同时,对这些志愿骨干,每年都有业务培训、学习交流、座谈讨论、擂台比武等,形成有人想着干、有人主动干、有人一起干的服务氛围。

送温暖——从“问题清单”到“幸福账单”

“十必联”的核心是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

塔山镇塔山村村民张西玲是村里的困难户,丈夫去世后,留下了她和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为了解决她家的困难,“十必联”志愿者赵云龙主动上门,一次又一次地敲门,终于敲开了张西玲的心门,赵云龙的热情让她走出阴霾,开始参与村里的各项活动。

“以前觉得天都塌了,经过这么长时间云龙的帮助,现在我这双手不仅能养起家,还能帮到别人。”张西玲说道。

徐州市贾汪区塔山镇塔山村“幸福小院”志愿者张西玲为老人准备午饭

塔山村里的老年人存在吃饭难、洗衣服难、洗澡难、理发难等问题。张西玲知道后,第一时间找到村干部,把自己家空闲的小院免费提供给村里使用。2023年3月,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幸福小院)正式建成使用,张西玲也成了幸福小院的志愿者,为老年人做饭。每天忙碌的生活,让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踏实和快乐。从受助者到助人者,张西玲的转变,正是“十必联”温暖传递、凝聚人心最真实的写照。

解民忧——从“急难愁盼”到“马上就办”

小分队解决不了的“硬骨头”怎么办?贾汪区的答案是:“吹哨报到”,攥指成拳!在当地,“十必联”不仅是工作清单,更成为融入日常的行动自觉,它让基层干部从“办公室”走向“家门口”。

紫庄镇王圩村网格员反映村内主干道一直未安装路灯,“吹哨报到”后,包挂该村的区应急局主要负责人立即响应,经局党委会研究商定给予王圩村2万元帮扶资金用于购买路灯,解决了群众晚上出行难问题。

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岐山村“十必联”志愿者业务培训会

“吹哨报到”协同共治工作开展以来,全区83名正科级干部与132个村(社区)联络员点对点建立联系,由村民小组长(志愿者、网格员)吹哨,区级部门正科级“一把手”、镇(街道)驻村(社区)领导干部、村(社区)书记同时响应,现场办公,实现发现问题及时“呼”、研判问题迅速“转”、解决问题马上“办”、分析问题跟踪“督”、反馈结果回应“好”的运行效果,打造了全链条闭环模式。

徐州市贾汪区老矿街道广场社区“十必联”志愿者会议

贾汪区的“十必联”工作法,不仅是一套高效的问题解决机制,更是一场基层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它用“红马甲”的脚步丈量民情,用志愿者的真情温暖民心,将党和政府的关怀精准送达千家万户。从“坐等上门”到“主动服务”,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治”,贾汪区以“联人联事更联心”的实践,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