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文明实践宣讲“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昆山市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创新。用“乡音”传递“党音”,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用“小舞台”演绎“大情怀”......让文明的种子在广大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乡音传情,让宣讲更有亲和力
昆山市将一场场“理论盛宴”与乡土艺术深度融合,让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优秀传统文化等伴着乡音土语飞入寻常百姓家。锦溪宣卷以悠扬的唱腔和生动的故事为载体,将民间传说、诚信理念、传统美德、文明新风融入其中,在乡土艺术的独特魅力中传递时代声音;昆北民歌根植于劳动人民的田间生活,以质朴的词曲弘扬乐观向上、勤劳奋斗的精神品格,成为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纽带;“吃讲茶”延续江南传统议事文化,以茶为媒,聚民智、解民忧,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倾听民意、凝聚共识......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宣讲形式,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注入了新时代的蓬勃活力,让文明实践宣讲更有亲和力、政策方针解读更接地气。
多样载体,让宣讲更有感染力
为提升文明实践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昆山市积极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创新宣讲模式。精心编排的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和情节演绎,让红色故事变得可感可触;生动活泼的脱口秀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递深刻道理;充满创意的快闪活动突破传统宣讲的时空限制,在公园广场实现“见缝插针”式的即时传播;精心制作的H5微课则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通过图文并茂、音视频结合的方式打造随时可学的“掌上课堂”......这些新颖多样的宣讲形式既保留了宣讲的思想性,又增强了传播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群众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真正实现了理论宣讲从“入耳”到“入心”的转变。
群英荟萃,让宣讲更有生命力
通过组建“开心学习”“巴溪乡音”“银龄之声”“巾帼童声”等特色宣讲队,广泛吸纳百姓名嘴、身边典型、能工巧匠、返乡大学生等基层骨干,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创新开展“乡‘理’乡亲”“百匠百课”“晚安故事会”等品牌活动,将理论政策、文明礼仪、移风易俗等内容融入群众日常生活。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教身边人”的方式,用乡音传递文明,用技艺丰富生活,用故事温暖人心。这种群众当主角、生活为舞台的宣讲模式,让文明实践真正成为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推动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文明实践新生态,让文明之花在鹿城大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昆山市在积极探索文明实践宣讲新路径的同时,持续深化“鹿城飞燕”理论宣讲品牌建设,创新打造“案例十讲”“青燕展翅”等特色活动,联合嘉昆太地区开展“理响嘉昆太 逐梦长三角”宣讲交流,推出《鹿鸣万家•我来讲》融媒体栏目,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宣讲矩阵。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文明实践宣讲活动2600余场,覆盖群众9万余人次,营造了凝聚民心、温暖人心、共筑同心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