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柔肩敢挑千斤担 矢志创新铸重器——访“全国三八红旗手”孙丽
2024-03-14 09:06:00  来源:新华日报  

今年“三八”妇女节,徐工机械建设机械分公司副总经理孙丽格外忙碌。连日来,她带领研发团队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地往返于包头、太原等地,前往风电企业深入调研,根据最新市场需求情况确定徐工履带式起重机产品未来研发方向。

孙丽是国内最早从事履带式起重机自主研发工作的技术专家之一,投身技术研发已有30年。“我1994年进入徐工工作,那时徐工刚生产出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0吨履带式起重机,而当时德国已经可以量产800吨履带式起重机。”孙丽回忆。

1997年,在德国举办的工程机械展览会现场,中国工程机械的展地只有十几平方米,展区只展示着几张照片,连一件像样的机械设备都没有。这对孙丽触动很大,她暗下决心:一定要争口气,把中国的工程机械做到世界领先行列。在徐工提供的广阔平台上,孙丽和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坚定自主创新初心。白天,孙丽和同事们收集各类实验数据,进行方案评审;晚上,她常常独自一人伏案研究冥思苦想,优化方案,设计图纸。

秉持着不服输的精神,孙丽带领研发团队屡屡突破中国履带起重机的发展技术,使我国成为掌握从300吨到3600吨大型履带式起重机关键技术的国家,国产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逐步打破国外品牌垄断,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0年9月,孙丽开始作为总设计师主持世界最大吨位的40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研发。如此大吨位的起重机,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原型能够参考,项目难度超乎想象。

研发期间,孙丽和团队将技术环节的所有难点逐个攻克,历经1000多个日夜,终于制造出能一次性吊起2000多辆家用轿车重量的“全球第一吊”。其拥有的“一车两用”技术,能够使大吨位起重机通过自身部件组装,“变形”为一台小型起重机,以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填补了国际技术空白。

在孙丽和团队的努力下,徐工生产的大型履带式起重机真正解决了核电、大型石化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依赖国外品牌工程机械的“卡脖子”问题。但孙丽并没有就此满足,依然坚持科技创新,不断优化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徐工时指出,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很多核心技术是求不到、买不来的。作为工程机械行业一名科技工作者,我要心无旁骛搞好研发工作。”孙丽说,在国家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号召下,徐工积极拥抱智能、绿色科技发展浪潮,不断推出独具引领性的技术成果,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日常工作中,孙丽在科技创新前沿身先士卒,给身边的同事做好榜样、引领方向,被很多同事称为“铁娘子”。

徐工建机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刘向超已在孙丽团队工作十余年。在研发过程中,他常听孙丽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扛起自己的责任,赢得别人的尊重”。每次开发新产品前,孙丽都会调研市场情况、了解客户需求,针对客户提出的改进意见投入全部精力。“在二代产品向三代产品技术升级开发的过程中,孙总带领研发团队深入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攻坚,与供方一个个部件过、一条条参数捋。如今,我们的产品国产化率接近百分之百。”刘向超说。

孙丽特别看重青年员工的独立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态度,对设计人员的每个设计、每次改动,都“打破砂锅问到底”,了解清楚每个环节。时间长了,很多同事都自觉地吃透问题后再去找孙丽探讨,团队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到2023年底,孙丽团队共培养出部门负责人9人、主任产品设计师25名,带领团队实施的多项核心技术研究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获发明专利21项。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孙丽和团队工作人员备受鼓舞、倍感振奋。“我将和同事们一起坚持创新驱动不动摇,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转型升级要求,为实现‘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目标不懈奋斗。”孙丽说。□ 本报记者 张耀文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