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丰收在望。9月14日,“百名村支书·带货进城来”徐州市2025中秋好物大集在湖北路体育馆迎来第二天的火热场面。为期两天的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参观选购,馆内人声鼎沸,各地特色产品的香气弥漫整个空间。
来自全市百余个村庄的村支书、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纷纷带着本土优质农产品走进城区。从香油、葡萄、猕猴桃,到香包、烧鸡、杂粮煎饼……琳琅满目的农副产品摆满展位,俨然一场“可看、可尝、可买”的丰收盛会。
实际上,这不仅是一次农产品的集中展销,更是徐州市深入开展“优质农产品进城展销、优秀乡村文化进城展演、优秀乡土人才进城展示”实践活动的一个生动缩影。
“这是我们村自产的桑叶茶,清热降火,口感清香!”睢宁县桃园镇魏洼村党支部书记杨猛一边冲泡茶叶,一边向市民热情介绍。在他的展位上,桑叶嫩芽茶、桑叶荷叶茶、桑叶枸杞茶等产品依次排开,最高的卖到198元一提,依然供不应求。
不远处,贾汪区紫庄镇吴窑村党支部书记张胜丰的葡萄展位前早已围满了人。“这是‘紫霞仙子’,这是‘浪漫红颜’,都是我们种植的新品种,甜度达到20以上。”他一边介绍,一边将切好的葡萄递给市民品尝。不时有顾客整箱购买,张胜丰的手机也不断响起,都是老顾客询问如何快递下单。
在铜山区展区,何桥镇庄里寨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河带来了村里种植的秋月梨和红富士苹果。“我们村的梨子汁多味甜,单个能长到800克左右。”他一边说一边切梨请顾客品尝。几位市民品尝后当即购买了好几箱,说是要送给亲戚朋友。张新河告诉记者,这次他们村来了5个人,除了现场销售,还要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扩大销路。“一上午已经卖出去一百多箱了,没想到这么受欢迎。”
直播专区里,村支书们轮流上场,化身网络主播。沙集镇商湖村党支部书记沙俊超正在镜头前推介村里的特产黄花菜:“这是我们自己种植、晾晒的黄花菜,无硫熏、无添加,泡发后能做汤能炒菜。”直播间的订单不断弹出,沙俊超忙得不亦乐乎。他告诉记者,通过直播带货,他们的产品能卖到全国各地,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三进城”不仅仅带来农产品,更带来浓浓的乡土文化和淳朴人情。在主舞台区域,“村书记吆喝秀”正在热烈进行。一位位村支书轮番上台,用接地气的方言混合普通话,推介本村特产,穿插“猜秋月梨重量”“尝葡萄猜品种”等互动游戏,获胜观众还能获得特色礼品,现场笑声、掌声不断。
马庄村展位上,村党委书记、村主任王侠正在展示非遗香包制作工艺。色彩艳丽、造型精美的香包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有的购买佩戴,有的作为礼品收藏。王侠告诉记者,这次他们带来了“真棒”香包等多个“爆款”,价格从30元到168元不等,两天时间就卖出去了近5000元。
活动期间,徐州市还发布了“2025秋季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将农产品展销与乡村文旅推介深度融合,引导市民中秋、国庆假期走进乡村、感受自然、体验农事,进一步延伸消费链条,激活乡村文旅市场。
徐州市“三优三进城”工作并非一日之功。早在今年初,徐州便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覆盖广、资源整合强的优势,结合“我们的节日”“点亮星夜”等主题,联动各县(市、区)开展各类“三进城”活动超100场,带动农产品销售种类超400种,双沟甜玉米、贾汪素火腿、柳新酱菜、丰县油桃等产品多次售罄补货。
除农产品展销,优秀乡村文化进城展演、优秀乡土人才进城展示也在同步推进。马庄乐团、尹庄大鼓等乡村文艺团队走进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参与“道德的光辉·向善的力量”道德典型先进事迹巡演活动;睢宁、泉山、铜山等地30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设立非遗人才工作室,面向青少年、留守妇女开展技艺培训,既富了口袋,也传承了文化。
“活动开展两天来,各展位农产品销售额将近300万元,有效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城市居民的消费选择和文化体验。”徐州市委宣传部道德建设指导处处长张飞翔告诉记者,系列活动搭建起城乡交流互动的平台,推动了城乡之间从“单向输送”走向“双向互动”,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涛 摄影 李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