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绿叶衬红花,亦装亦裱皆指间 南通市装裱艺术家协会修补古遗、装点新作30年
2020-05-26 10:37:00  来源:江海晚报  

裱画师正在精心装裱。 记者李波

古人云:三分画,七分裱。一幅完整的书画作品,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离不开装裱的。

在南通就有这样一群从事装裱的艺术家们,他们从1990年5月成立南通市装裱艺术家协会以来,已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会员也从最初的26人发展到98人,有通州兴仁、崇川、海安、如东4个分会,他们中不乏大师级人物。近日,在文峰塔下的南通市文艺之家举行的南通市第二届装裱艺术提名展上,记者有幸通过展出的书画作品走近这些“幕后功臣”。

南通有个装裱之乡兴仁镇

装裱自古以来就是一门重要的工艺技术,与绘画、书法构成了艺术的铁三角。“一幅最简单的书法立轴装裱就需要十几道工序,而说起南通的装裱艺术就绕不开装裱之乡——兴仁镇。”南通市装裱艺术家协会主席王建高告诉记者。

据了解,兴仁建镇才有300余年历史,但却素有“装裱、绘画之乡”的美称。在清光绪年间,兴仁一带盛行一种旧习俗:无论平民百姓家、还是达官显贵府,如有婚丧喜庆,均要送对轴。而到了20世纪的20年代后期,兴仁镇张家渡村(现长林桥村)开始出现一批从事裱制对轴的工匠,最多时有40多户。

到了1976年初夏,张家渡人在常熟市工艺美术厂学习装裱字画技艺并带回了大批业务。由于装裱字画和裱制对轴异曲同工,因此,装裱字画在兴仁张家渡村迅速推广开来。1978年下半年,在张家渡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张家渡村工艺美术厂成功创办。

装裱业务带动了绘画业,张家渡人请来了当地和外地的名画师来村里执教,几乎形成了张家渡村家家户户裱制对轴、书画、绘画的格局,建成了绘画、装裱、销售一条龙独立企业。历时10年的村办企业,培养和造就了近千人的装裱、绘画专业人才队伍。政府及文化职能部门也分别开展了装裱、绘画等艺术培训活动,召开研讨会,成立理事会、协会等相应的组织,有力地推动了装裱、绘画业的发展。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村办企业解体,个私经济迅速崛起,装裱、绘画业由农村集中型加工业向全国各大中城市辐射。

“从那个时候开始,张家渡村有200多户人家走出了村庄,奔赴全国各大中城市从事裱画、绘画业,他们常年在外,活跃在各大中城市,其中仅北京城就有70多户,裱画全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王建高介绍说。

南通裱画匠誉满京畿之地

匠人之心,寄之于手。随着一批又一批南通书画装裱师来到北京,并最终依靠精湛的技艺和不懈的努力,包揽了京城书画装裱市场的大部分天下,许多大师的名作、中央领导人的题词等都通过他们的手完美展现在观众眼前。他们在北京书画界、收藏界、装裱界、拍卖界都享有盛誉。

“如今,在北京有数十家由南通人经营的裱画店,越来越多的书画作品,正通过他们的精装细裱登堂入室,收藏传世。”王建高透露。

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戴高乐基金会赠送了一幅著名画家范曾的作品《戴高乐像》,而为这幅作品精心装裱的就是南通籍裱画师张建彬,他正是兴仁镇张家渡村人。

1990年秋,26岁的张建彬怀揣着2000元贷款赴京谋生。起初,他为了接活儿,骑着自行车跑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最辛苦的时候,边吃晚饭边打瞌睡,吃着吃着,碗居然掉在了地上。”如今名满京城书画界的张建彬回忆起当初经历,常常感慨万千。从2000年开始,张建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名家字画。李苦禅、孙菊生、康宁、郑山麓……有了这些诸多知名书画家作品的装裱历练,张建彬在装裱技艺上达到炉火纯青的阶段。他的精湛技艺也得到了范曾的认同,近年来几乎把全部作品交由他装裱。

“张建彬是南通裱画师在北京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破了上百处的旧画、容易跑墨的绢画……他都能一一化险为夷。此外,有些很多裱画师不敢接的活儿,常常也是找到南通的裱画师才得到解决。”据王建高介绍,为鸟巢体育馆贵宾厅主题画《云峰会奕图》装裱的曹福昌、为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的60米长卷《如诗如画门头沟》装裱的姜建锋、为韩美林18.8米作品《五牛图》装裱的戴卫明等等都是南通人。

“下一步我们协会将致力于把这些在外地颇有威望的南通裱画师吸收到协会中来,大家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帮助,将南通市的装裱艺术事业发扬光大。”王建高说。

装裱技艺有待传承与创新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书画”,此次在南通市文艺之家展出的近50件(套)作品中,有古旧字画和南通知名书画家的作品,以及剪纸、蜡染等;装裱风格涵盖传统、现代、修复三大类,形式有手卷、册页、立轴、镜框、扇面等,诠释了装裱艺术理念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材料新颖化的特点,展现了南通装裱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

书画装裱可以说是对书画的“深加工”,通常分为原裱和重新装裱,原裱就是把新画好的画按装裱的程序进行装裱。重新装裱就是对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不善,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的传世书画及出土书画进行装裱。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而重新装裱的古字画,也会延长它的生命力,古人说:“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此次展出的范志辉等人的装裱作品中就有不少是重新装裱修复的代表作。

据了解,由于种种原因,书画装裱和修复人才越来越匮乏,现有的书画装裱人员与书画市场中装裱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提高青年人对装裱技艺的兴趣,我们协会已经连续3年走进南通职业大学、通州中等专科学校等大中专院校,为同学们传授南通装裱技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王建高表示,“同时,装裱艺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发挥其特有的生命力,装裱人员要根据书画作品进行‘再创造’,创作出与当代书画作品相统一、和谐的装裱品式(风格)。大胆设计尝试各种新款式、新色调,才能真正做到‘绿叶衬红花’,更加突出画面的主题。”

“多年来,我们协会的艺术家们本着服务书画界、服务大众的宗旨,修补古遗、装点新作,甘为幕后。今后,我们协会将在市文联等部门的领导下,更好地发扬光大南通装裱技艺,为艺术倾尽才智和力量。” 王建高表示。 本报记者李波

责编:苏敏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