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巴黎残奥会上,残疾人运动员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精彩瞬间感动了无数人。但在日常生活中,残障人士因生理或心理的原因,希望得到社会更多的理解与关爱。在南通市海门区余东镇八一村,就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小家”——顺泰“残疾人之家”,在这里,来自社会的关爱让他们期盼的幸福不是梦。
用真心搭建温暖之家
8月下旬的一天上午,笔者走进顺泰“残疾人之家”,四合院的结构,白墙红瓦,面积约有2000平方米。两排平房中间设有走廊,直通后院。前后两个院子,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四合院前排安排了书房、教室、小卖部,后排有健身房、车间、餐厅等。车间内,30多位残障人士头戴防尘帽做着手工劳动——牙膏外壳的拼装。9点30分,工间休息,服务人员端来西瓜,大家开心地啃起西瓜解暑。11点30分,午饭时间到了,他们便放下手中的活,来到餐厅,围坐一起,津津有味地享用起政府免费提供的“两荤两素一汤”。
“之前我闲在家没事做,正好有朋友介绍可以办一个残疾人之家。谁知道真的办起来了,付出的远远超出想象,现在我的日子过得太充实了,我是‘家长’,是‘老师’,要把这群‘孩子’带好。”顺泰“残疾人之家”负责人张玉娟说。
顺泰“残疾人之家”是余东镇爱心人士张玉娟2019年参与合作的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机构。原先这里计划开办托老院,在此基础上,她投资对房屋的多功能室、康复室、操作室等进行了升级改造,添置了生产、康复、学习和生活等相应的设施。为了更好地适应残疾人的生活和工作,这里还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
现在顺泰“残疾人之家”周边半小时辐射到土地堂村、旭宏村等10多个村居和周边镇,覆盖残疾人1000多人,受到帮助的有100多人。“刚开始,来这里辅助性就业的只有十几个,后来慢慢地,周围村民都知道了,镇民政、残联的工作人员也会介绍人到这儿来。这里氛围好,最多的时候有50多个,今年有40多人,这个规模在海门都是数一数二的。”张玉娟介绍。
用细心关爱每个“孩子”
“来这里的‘孩子’,年龄在16到60岁之间,智力、精神或其他方面残疾,我们以辅助性就业为主,集托养、康复、培训、文化体育、维权、志愿者服务等于一体,搭建起‘一站式’惠残助残平台。在我们这里,年龄多数在40岁以上,智力和精神残疾的就有10多位。”张玉娟说,对待每个“孩子”,她都要去家访,了解他们的身心状况及家庭状况,以便更好熟悉这些“孩子”。
为了让这群“孩子”来了不寂寞,张玉娟和当地多个企业联系,引进合适的辅助性就业项目,比如难度小、安全性高、不太辛苦、也不急着要货的工作,让这些“孩子”来了有事可做、有话可说。通过多方寻找,联系到几家热心公益的企业,每月固定为这里的残疾人提供来料加工业务,比如牙膏外壳的拼装、宠物药的拼装、电动工具配件的修边、绑线等。
徐小辉(化名)年轻时因病落下残疾,只能坐轮椅,自从来到这里,他的生活有了巨大改变。他的动作很麻利,每天可以拼装好几斤牙膏外壳,每月有一千多元收入。徐小辉很开心:“在这里可以和大家一起开心生活,还可以增加收入,减轻家里负担。”
“但是有时候遇上智力、精神上有残疾的‘孩子’突然发病,那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会因为一两句话而搬起板凳、拿起产品打架,把产品砸得满地都是,那时候,我作为他们的‘家长’,给他们劝架,等他们状态好了,我再弄点好吃的,哄哄他们。”张玉娟说,她现在办公室里备得最多的就是零食,这是一群不一样的“孩子”,得多理解多包容。
用恒心支撑好这个“家”
“这些‘孩子’喜欢到这边来,最早的早上五点就到了,还带了小板凳在门口等开门。我也习惯了,现在这个季节,一般早晨4点半起床,5点就到这里了。有时候没活干,下午2点多他们就回家了。不过有时候搞活动,稍晚一点回家,我都要关心好他们是否安全到家,或直接把他们送回家。”张玉娟坦言,办好这个“小家”,靠的是恒心。
社会也给予了这个“小家”很多关爱。志愿者上门开展阅读关爱活动;余东镇卫生院和美发业主们经常上门举行爱心义诊、爱心义剪;很多爱心企业都优先把来料加工业务发给他们做;每到“助残日”,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都会带着礼品前来慰问。
“我每次到‘孩子’们的家里去,家长们都是十分感激,拿出自家养的鸡蛋送给我表示感谢,我都是婉言谢绝。不过,他们的真诚举动让我成就感满满。因此,我想我要把这个‘残疾人之家’继续办下去。也希望全社会加大对我们的关心、支持力度,让这个‘家’更温暖。”张玉娟眼神坚定。
(作者 陆新华 曹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