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接地气,大学生当起“菜贩子”
2025-07-22 09:56:00  来源:江海晚报  

近日,如皋市夜市一个不起眼的摊位前熙熙攘攘——南通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垄上助农队”的同学们正忙着称重、打包。摊位上紫亮的茄子、翠绿的玉米、饱满的梨子被抢购一空。这场“田间直供+夜市直销”的助农实践不仅为如皋市下原镇农户解决了农产品滞销的难题,更探索出一条“接地气、有温度”的青年助农新路径。

在田间,大学生化身“选品官”严把品质关,“每根玉米都要掐开看浆汁,确保糖分充足。梨子得挑表皮光滑、硬度适中的,保证脆甜口感。”队员们深入下原镇田间地头,用“学霸式严谨”为农产品把关。针对茄子,他们制定“三不选”标准:表皮有虫蛀的不选、色泽暗淡的不选、果形畸形的不选,最终筛选出200余斤优质农产品。

为让市民直观感受“产地直供”优势,团队在夜市摊位设计上颇费心思:玉米、茄子、梨子分区码放,手写价签上不仅标注“3元/斤”“5元/个”,还附带“下原镇生态种植”“当日现摘”等产地说明。

“我们要让消费者看到,这不仅是买菜,更是在帮农户‘把汗水变成收入’。”队长马玲说。

“阿姨您看,这茄子紫得发亮,早上刚从地里摘的!”“玉米煮着吃最甜,我们帮您剥好。”傍晚6时,夜市人流渐密,队员们迅速进入角色。面对顾客“价格比超市贵”的疑问,他们不回避、不辩解,而是算起“良心账”:“农户自己摆摊要4小时,还可能卖不完;我们省去中间商,您多花1块钱,农民能多赚8毛。”真诚的沟通让不少市民驻足,有阿姨一次性买下10斤玉米:“孩子懂事,东西新鲜,必须支持!”交易高峰时,团队启动“高效协作模式”:两人负责产品介绍,两人专注称重打包,一人专职收款,最快30秒即可完成一单。

此次夜市助农共售出茄子60斤、玉米80斤、梨子70斤,销售额达860元,帮助3户农户清空当日库存。更意外的是,有餐馆老板通过摊位留下的联系方式,与农户达成长期供货意向:“大学生助销的农产品,品质信得过!”“助农不是‘一次性摆摊’,而是要搭建长效桥梁。”队员们表示。

这群年轻人用最朴素的方式,把书本知识用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一线。他们证明,青春力量不仅能“高大上”搞科研,更能“接地气”解民忧。

(记者沈樑 通讯员钱唯超)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