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个月的暑运正式收官,南通西站日均客流量创下历史新高。当旅客们匆匆走过凉爽的车厢,很少有人注意到,有一群人始终在热浪中坚守,用汗水守护着旅途的安全与顺畅。连日来,记者来到铁路客运、调车、轨道维护等一线工作人员身边,聆听他们的故事。
南通西站值班员赵楠——
543,刻在骨子里的节拍
哨声划开热浪,D3064次列车像一条火龙驶入4站台。“50秒清人、40秒上车、30秒关门——少一秒就晚点!”赵楠心里默念“543”,这是他在杭州东站工作数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他左手对讲机、右手小区广播,沙哑的嗓音劈开轰鸣,制服后背结出盐霜,前胸又被汗水糊成“第二层糨糊”。
往往车还没停稳,对讲机就会炸响,传来各种突发情况。7月24日下午,对讲机里突然传来紧急呼叫:“南通西站,11车厢有孩子抽搐,需要急救!”赵楠立刻推起轮椅冲向指定位置。车一停稳便冲入车厢,从六神无主的母亲怀中接过男孩,擦干净孩子的脸蛋,将他放上轮椅,一边用对讲机持续沟通站台和120急救进展,一边安抚母亲情绪。一路上,他脚底生风:1分钟到达直梯,2分钟穿过候车室,5分钟时已抵达落客平台。孩子母亲哭成泪人,他递上退票回执,写上手机号塞了过去:“有需要给我们打电话!”
南通西站日开行列车约80趟,重点列车单趟乘客千余人是常态。“只要一趟乱,后面全乱。”赵楠把自己练成“人形倒计时”,2分钟眨眼即逝,车门发出“嘀嘀嘀”的警示音随即合拢车门,他抹了把滚进眼角的咸汗。
当最后一班列车尾灯隐入夜色,钢轨上的高热仍未散去。赵楠把口笛吐进掌心,汗水顺着下巴滴在手表上——22128步,相当于16公里。
南通站助理值班员杨余业——
120秒,跑出来的安全弦
9月5日13时30分许,记者走进南通站,亲身体验下午时段的外勤助理值班员岗位。相较于车站内的客运人员,这个岗位往往不太引人注目,却直接关系到列车的行车安全。
午后烈日灼人,站台被烘烤得异常闷热,股道之间不时腾起阵阵热浪。“这个时间,外勤助理值班员正好在站台接车。”顺着南通站行车班组长胡志亮指的方向,站台中部,是正在当班的学习助理值班员杨余业。他身着笔挺制服与荧光反光背心,肩挂电台,双手持红、绿信号旗,身姿挺拔,注视着列车驶来的方向。13时39分,由启东开往乌鲁木齐南站的Z364次列车正点进站。
杨余业入职以来从事了7年的调车工作,去年转至行车岗位。问及两个岗位的区别,他说,调车主要负责旅客列车车底的解编与重组,作业时间相对宽裕且灵活;而助理值班员则需协助车站值班员进行接发列车和列车状态监控等一系列工作,保证列车安全正点是重中之重。
“杨余业,发4道电力客车Z364次,去陈桥线路所方向。”采访间,电台传来指令。“Z364次发出后,我必须立刻赶往3站台发下行K61次列车,两趟列车的发车间隔只有两分钟。按规定,我们在站台中部接发列车,时间稍微有点紧,必须跑起来。”话音未落,杨余业已迅速与客运人员确认作业完毕、出站信号显示正确,并迅速联控司机发车。13时46分,Z364次列车正点驶离。
这时,电台里传来了发K61次列车的命令,杨余业立刻从1站台快跑起来,安全联控横越线路后,到达3站台中部准备发车,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记者本想快步跟上,却已赶不上他的节奏,只得在1站台远远注视他的作业过程。
13点48分,K61次列车正点发车,目送列车出站后,作业完毕的杨余业缓步回到1站台,此时的他已大汗淋漓,蓝色衬衣彻底湿透,呼吸略显急促,脸上依旧带着诚恳的微笑。“铁路工作就是这样,轻重缓急必须了然于心,再苦再累,也要保证工作效率,保证旅客列车安全万无一失。”
新长工务段南通维修工区工长周国平——
“天窗”3小时,守出来的平安线
八月的暑气,即便是深夜也未消散半分。当南通站最后一班高铁列车驶离站台,站场空气依然裹着黏腻的闷热。
8月29日23时刚过,新长工务段南通线路车间南通维修工区工长周国平紧攥着被汗水浸湿的作业派工单,站在作业通道门前逐一清点人数,准备开启当晚00:00至3:00的夜间“天窗”作业——这是专门为保障白天线路畅通而预留的“深夜养护窗口”。
“今晚重点整理宁启线上行K267+150处线路晃车病害。我负责数据复核、人工顺撬、水平核对和线路回检;庞家瑞、张博文操作水准仪测量;杨岚旗执行起道作业;其余8人负责线路捣固。注意!道砟扒开深度必须达到三分之二,捣固时间要足、力道要匀!别图省事,差一毫都可能影响行车安全!”周国平的嗓音压得低沉,却字字清晰。夜色中照明有限,他抬手调整了一下额前的头灯,又转向现场防护员:“再清点一次防暑药品。虽然是深夜,闷热反而更难熬。谁要是觉得头晕心慌,立即报告。”
0点整,调度命令准时下达。周国平带领工友们推着装满器械的专用平板车前往作业地点,车轮碾在钢轨上发出“咯吱”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没有烈日直射,空气却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才走出不远,每个人的工装已被汗水浸透。
抵达地点后,两名职工迅速架好水准仪,按照前期数据现场复核。周国平俯身半跪在钢轨上进行人工顺撬,视线顺着钢轨下颚望去:“最后一台起道机过去六根枕木点一下,好,那边需要顺一下。”随后,40来斤重的起道器被甩入钢轨下部,一下、两下、三下……钢轨被缓慢抬起,直至符合要求。
“好!开始捣!”周国平指令刚落,8名职工拎起50来斤重的捣固镐开始作业,霎时间,“噔噔噔”捣固声划破夜空。“每根轨枕下部捣固时间不少于40秒,才能保证轨枕下道砟的密实、线路平稳。”周国平说,“一点急不得。”
凌晨1时许,他拿着道尺复核刚刚完成捣固作业的地段:“这里水平还差1.5毫米,再补捣一下!”线路起道、水平核对、线路捣固、道尺复核……这些工序环环相扣,每一毫米的精准度,都是万千旅客安然通过的基石。
凌晨2点30分,捣固作业结束,大家开始恢复道床整理工具。周国平没歇着,又拿出弦绳和小钢尺,沿着钢轨逐枕检查。起身、蹲下,动作重复了一遍又一遍,汗水顺着他的脊背不断淌下。直到最后一处回检完成,他才直起身。此刻,东方已泛起一线熹微。
暑运落幕,秋意渐起,但铁路人的坚守未因季节更替而改变。南通站相关负责人表示: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挑战,严寒、大雨、大风……只要汽笛响起,他们永远站在第一线,托起亿万旅客的平安与团圆。
(记者 彭军君 刘璐 通讯员 宋潇璇 耿营营 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