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小食堂大家爱,烹出社区幸福味
2025-09-15 09:42:00  来源:南通日报  

凌晨三点半,如皋市如城街道蒲行社区的“新井儿口”社区食堂里,白案师傅已经开始为早餐点心做准备。老面在案板上揉出均匀的筋道,蟹黄包的油香混着蒸笼升腾的热气,漫过“新井儿口”的绿色招牌。

10日11时许,81岁的何志中在门口停好自行车,熟门熟路地走进食堂,点了一份红烧鱼、花菜炒肉片、山药木耳,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了下来,“从小区骑过来一刻钟,就冲这口干净!”隔壁的位置,蒲行社区的两名社区干部和居民同坐一桌“拉家常”,每周三这里常态化开展社区干部陪餐,邻里矛盾纠纷、小区停车泊位紧张、休闲设施不足等问题边吃边聊了出来,小小食堂书写着社区治理的新模样。

社区来搭桥

“人气”给足“底气”

“新井儿口”社区食堂位于如皋市如城街道蒲行社区,该社区常住人口约4200人,60岁以上老人占三分之一,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不少空巢老人吃饭成了难题。2024年4月之前,这里还是一家烧烤店。“那时候天天忙到凌晨,油烟大不说,总觉得缺点儿意义。”食堂老板陈骥回忆,当时社区正愁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开食堂,“我正在考虑转型,于是和社区一拍即合,将这里改造为全龄友好的社区食堂。”

清晨六点,天刚微亮,“新井儿口”已是蒸汽氤氲、人声渐起。蟹黄包、肉包、蒸饺、烧卖……二十多种早餐一字排开,迎接最早一批食客。食堂每日提供三餐,早餐有20多个品种,午晚餐有近30道菜品,主打“如皋老味道”,人均消费10—15元,60岁以上老人还可享受1—3元不等的政府就餐补贴。

“最开始担心运营不下去,开业第一天中午就来了十几个人。”陈骥笑着说,现在食堂每日客流量稳定在120至150人之间,取餐区前长长的队伍里,既有本社区和周边社区的老人,也有附近工作的年轻人,“政府给了信心,居民给了口碑,我们就有了底气”。

除了食堂味道好、食材新鲜、服务到位,社区“市+区+街+社”四级联动的支撑也给足了他们“底气”。社区牵头整合各方资源,将辖区内闲置商铺“改头换面”,改造出这500多平方米的温馨食堂,还发动爱心商户、居民志愿者出谋划策,将“新井儿口”食堂建设成为如皋首家自营的社区食堂。

依托社区食堂阵地,社区积极拓展“1+N”功能服务模式,融合多种服务元素打造多功能社区服务平台。其中“1”代表食堂的基本功能,提供便捷、营养、安全的餐饮服务,同时也是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等新业态群体就餐、休息的场所。而“N”则涵盖了医疗服务、协商议事、志愿服务等,打通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

周三“议事厅”

创新治理密码

酱骨头、毛豆米烧鸡、红烧大虾、木耳炒茼蒿……中午11点开始,食堂里逐渐排起长队。香气四溢的食堂聚满了人气。“聚人气”的能力,帮助这里跳出食堂框架。每周三,食堂升级为“议事厅”,社区干部、党员、居民围坐一桌,以“拉家常”方式收集民情民意。养老服务、环境整治、停车难、邻里矛盾……居民畅所欲言,干部现场回应,形成“问题发现—需求响应—跟踪反馈”的闭环机制。截至目前,已通过社区食堂的一张张小餐桌,收集并处理意见建议二十余条。

“以前觉得社区食堂就是建在家门口的小饭店,没想到现在成了天天想来的地方。”75岁的秦巧燕靠着与她相熟的社区干部坐下,聊起了最近小区里发生的新鲜事。不久前,秦巧燕老伴离世,女儿三四天才回家一次,食堂成了她的“第二个家”。有次她随口提了句“门口杂草多”,第二天就有人清理了杂乱无章的绿化带,“现在有啥事都不用跑社区服务中心,在食堂吃顿饭就能搞定”。

下午收餐后,用餐区的桌子被重新摆放,社区干部、业委会成员、物业代表围成一桌讨论:汇景名豪小区的消防通道要拓宽,如何合理规划受损公共区域整合停车位……“以前开会要喊半天人,现在在食堂一坐,大家边喝茶边聊,事儿就定了。”蒲行社区党总支书记徐竹颖说,针对居民反映的汇景名豪西门环境差、没有休闲场所等问题,也是在食堂里商量出方案,最后居民、热心商户、辖区孩童等一起手绘墙绘,不仅推动了社区环境升级、文化凝聚和居民参与,还让“一小”服务的延伸拓展变得有声有色。

“以前社区治理是‘干部说、居民听’,现在是‘大家聊、一起干’。”徐竹颖说,“新井儿口”的实践,让基层治理有了“烟火气”。不用开大会,在食堂里拉家常就能收集民意;不用强推进,商户和居民自愿参与就能形成服务链;不用怕疏远,一碗热饭就能拉近干群距离。

从食堂出发

延续睦邻文化

“新井儿口”之名,源自“井儿口”这个老地名,这里曾因水井多而得名,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食堂以“新井儿口”命名,既想勾起老一辈的怀旧之情,也是对睦邻文化的延续。

“中午跑完单已经很晚了,其他店都关得差不多了,以前常吃泡面凑合,现在来这儿十几块钱能吃两荤一素。”快递小哥顾伟是这里的常客,他介绍道,食堂专门为户外工作者提供免费茶水、手机充电、延时用餐等服务,“天热的时候,进来拿瓶矿泉水,比啥都解渴。”偶尔吃完饭后,他还会根据派送快递的区域,顺路给孤寡老人送餐。从社区食堂,到快递小哥,再到孤寡老人,这份小小的餐食传递的善意正逐渐成为社区居民幸福生活的底色。

走到食堂最里处,还有一面贴满了居民笑脸的“幸福墙”,“银发课堂”上志愿者正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建军节老党员带来故事分享会、中秋节聚在一起做月饼、新年一起写春联……“这面墙不仅仅是装饰,更想让大家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徐竹颖介绍着每张照片背后的动人瞬间。

傍晚时分,更多年轻人走进食堂,刚下班的白领点一份盖浇饭,园区工人要一碗酸菜鱼。“在以往的观念里,社区食堂似乎是老人的专场,现在就是要让年轻人也能找到爱吃的,打造全龄友好的社区食堂。”陈骥介绍,最近食堂正在研发减脂餐,还计划打通线上渠道售卖真空包装的如皋特色狮子头、蟹黄包,“不仅要让社区居民吃得好,还要把如皋的老味道传播出去”。

暮色渐浓,食堂里的灯光明亮,顾伟吃完饭,又拿起头盔准备出发,他的快递箱里,多了一份给独居老人的晚餐。“顺路的事,应该的。”他笑着说,骑车消失在夜色里。食堂里,陈骥正和大厨商量明天的菜单,几位老人还在桌前聊天,笑声混着饭菜的香气传出好远。

(记者 邢知洁)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