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南通和平桥街道各个社区,一座座造型整洁的智能垃圾分类房,正成为和平桥街道生态治理的鲜活注脚,一张张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语,也成了社区文明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南通市崇川区和平桥街道通过创新工作方式、精准对接需求、个性化开展活动,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让垃圾分类从居民生活“新时尚”转变为居民文明“好习惯”。
厢房落地 筑牢分类基础设施
颐和社区马厂巷的清晨,晨练的居民正将分类好的垃圾投入崭新的厢房。这个曾因污水横流、垃圾堆积被多次投诉的卫生“重灾区”,如今已成为社区环境整治的示范点。垃圾分类让文明“新时尚”融入市井烟火,共同勾勒出基层治理的温暖图景,开启了居民生活的“绿色革命”。“以前走到这里就皱眉头捂鼻子,恨不得三步并作两步走。现在每天都有专人清运,环境好了,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了。”在此居住二十多年的戴金荣感慨道。
颐和社区党委书记王林介绍,为推进垃圾厢房建设,社区积极开展“微协商”收集居民意见6场次,组织“微调研”实地勘测点位4处,发动“微志愿”成立居民督导队轮值监督。通过数据测算与方案优化,项目落地后实现了厨余垃圾的日均减量,获得居民的赞可。
物业助力 织密社区分类网格
一直以来,和平桥街道以“严标准、实举措”筑牢垃圾分类管理防线,督促各物业公司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主体力量,全面提升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质量。颐和社区组织辖区各小区物业负责人开展专项培训,着重对垃圾的四分类标准、处理流程等知识加以阐释,并结合实际案例分享了垃圾分类桶边督导和桶边宣传技巧,为物业公司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此外,社区还总结了辖区内各物业小区在近期垃圾分类巡查中出现的问题,强调需加强垃圾混投问题处理和投放时段的站桶督导宣传。
除了必备的理论学习,社区还组织物业人员实地考察示范点小区,学习优秀小区在宣传推广、站点维护、日常监管以及垃圾收运等方面采取的独特策略和成功案例,以共治共享之力,织密社区分类网格。
校园领航 培育绿色分类新力量
“同学们,喝完的牛奶盒属于什么垃圾?应该如何处理?”“先冲洗干净,再压扁投进可回收垃圾桶!”近日,颐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妇联携手走进天元小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为校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环保色彩,让绿色环保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活动现场,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了纸张、塑料瓶、果皮、废旧电池等校园常见垃圾的分类标准,还特别针对食堂剩菜、用过的草稿纸等易混淆类别,用“实物对照+场景模拟”的方式帮助同学们掌握正确的分类方法。为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主办方设置了“垃圾分类小课堂”“趣味抢答”等游戏互动环节,让孩子们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本领,养成绿色、环保、低碳的良好生活习惯。
校园是垃圾分类宣传的重要阵地,宣传活动发挥“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文明一座城市”的辐射效应,推动绿色生活理念从校园向家庭、社区延伸,让绿色、低碳、环保成为新的生活时尚。
(作者薛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