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云港花果山下,有个叫当路的村庄,村里有座明代建的东海王氏宗祠,每到初一、十五,许多人不论王姓还是他姓,都要到宗祠祭拜一代名将王鸣鹤,都为王氏门风家训叫好。从汉魏至今2000多年,东海王氏恪守六字门风家训“重德、崇学、尚俭”,朝朝出文臣武将,考取进士达70多位。
当路是王朗的故乡,他从这里“举孝廉,正道出仕”,到成为司徒、大经学家,位列三公,仕宦显达,但他在位时给家族定了“重德、崇学、尚俭”的家训。并告诫子孙,遵守则家兴,违背则家败。
王朗之子王肃严守家训,传承家学,从师大家,遍注群经,援道入儒,终成为三国时期经学大师。
王肃之子王恂文义通博,在朝忠正,历任河南尹、侍中,建立二学,精通五经。王肃之女王元姬少传家学,八岁能诵《诗经》、《论语》。后虽贵为皇后,仍不忘素业,敦睦九族,言必合乎典礼,后人称为母仪天下第一人。
东海王氏因王朗、王肃等人经营,成为魏晋之际显赫一时的世家大族。到了唐初,东海王氏以翰林学士王贞为代表的王朗后裔高度重视家训门风建设,在唐宋明清重现兴旺,出现一批“重学、崇德、尚俭”的大官员大学者。而家族的兴旺,一批官员也为百姓传颂。
王规是王朗的后裔,海州人。他广学经书,做人以德为本,做事勤俭持家。洪武癸酉举人,后参加进士考试未捷。不久,受地方举荐,出任大理寺评事。《江南通志》对他有较高的评价,称“有清理之誉”。其时的云台山南,还被海水包围着,山脚下的农田、盐田时常遭受海水冲刷、浸泡,农民、灶民苦不堪言。从云台山南走出的王规,深知家乡父老的苦处,上书朝廷,建议沿云台山南筑一条拦海长堰。这条东西长50里的拦海堰是史书上记载的最长、规格最高、投资最大的一条海堤。王规的奏折获准后,朝廷责成相关部门会同海州府及时组织规划施工。其堤筑成后,给当地民众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应。《江南通志》称多少年后,还“乡人德之”。王规此举对明代海州后来的海堤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明洪武二十七年起,海州一代建有近10条海堤大坝。王规转任山东布政司参政后,在山东的“清明之政,循良之迹”,同样脍炙人口。
王璟为明正统己未科进士,明朝海州仅有的5名进士之一。王璟不仅才高,还和他的祖父王规一样,心系黎民,乐为天下苍生办实事。《江南通志》载,当时海州百姓养官马甚苦。这项累及万家的负担史称马政,即军队所需之马均由百姓所供养。朝廷规定,每户每年所养马必须在30至100匹之间。其中有一匹无偿提供军用。此项规定在元朝、明初时期一直都被无条件执行。有着农户、军户双重身份的王璟,对此规定早就心存不平,入仕之后,王璟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以绘图加注的方式,上书朝廷,要求朝廷废除这项“天下公害”。从史书上看,他的奏折获准后,不仅是海州的百姓,全国深受马政之苦的家庭都对他感激不尽。此后,王规王璟祖孙皆被尊崇为乡贤,入海州乡贤祠。
当我们来到王氏宗祠时,王家守祠人介绍,东海王氏发源地当路,人杰地灵,名家辈出。明清这里不仅出文进士,也出武进士。在明代众多武进士中,有三位“文武全才”的武进士,王鸣鹤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明万历十四年丙戌科武进士王鸣鹤,是明朝著名戍边武将、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有详细记录。据记载,王鸣鹤先是儒生,后来袭了官位,然后中举,再在中举后被任命为淮安卫指挥同知,从此步入仕途。他在小时候就了解熟知王氏祖训,立德,读书,勤俭,比老祖多了一项,习武。他受舅舅、明朝“天下清官第一”的张朝瑞影响最大。当他了解国家经常受外敌侵略,便考取了武进士,多年后官至一品挂印总兵。万历朝期间,先后发兵平定了宁夏哱拜之乱的“宁夏之役”、抵抗日本丰臣秀吉发兵侵略朝鲜以及奴儿干都司的“朝鲜之役”、平定了播州杨应龙之乱的“播州之役”,维护了明朝的内部统一及国际权威。这三场战争合称万历三大征,明军均获胜,而王鸣鹤亲身参与了“宁夏之役”和“播州之役”两场关键战役。朝鲜之役期间,王鸣鹤于万历二十五年驻守通州狼山防备倭寇,捕擒通敌的“大盗陈忠等百人”。后又在苏州浏河等地打败倭寇多次进攻。
王鸣鹤后历任晋都督佥事、广西总兵、广东总兵。但在参加平海南黎族部落叛乱的归途中“染瘴疾卒”,马革裹尸,船运回乡。纵观其一生,守边30余年,经历大小36战,每战都取得胜利。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让其子孙在其祖籍海州当路建祠设堂。
一代名将,守国戊边30余年,生后尸骨还乡。但他恪守的家训,他为国捐躯的精神,激励着他的后人。数百年,他的宗祠几度被毁,几度又重建。后人以他为榜样,爱国、立德、读书、勤俭。
在王氏宗祠王明鹤神像边上的是其后人王得胜神像,清末一品总兵。王得胜所处时代正是清王朝走向衰败的江山末尾,各种起义、革命风起云涌。王得胜看到了清王朝的走向,在打败太平军后,拒绝进京,在东海南辰老宅旁选块地建设园林养老,但他经常与江北三杰张謇、沈云沛、许鼎霖来往,讨论国事,谋划兴办实业。《临沂县志》记载,王得胜晚年生活内容主要还有乡居教子,与文人学士相交游,学习书法,赠送乡里。他还喜爱京剧,在江苏首家组建“庆盛班”。晚年的文化生活改变了他的精神世界。《临沂县志》赞扬他凡公益善举,不惜巨金。
王得胜在研究祖上家风家训时,结合实际,制定“中正勤俭,尚德笃学”为家训,与2000年前东海王先祖王朗家训“重德、崇学、尚俭”一脉相承。
王得胜的家风家训,在第三代人身上也看到了风骨。王得胜孙女、百岁老人王裕卿说,早年住在海州城里舅老爷、实业家沈云沛家上小学、中学。抗战全面爆发后,这位“大小姐”毅然放弃城里生活和读书,回到老家。这时老家朱樊村已经成为八路军115师的驻地。“我受罗荣桓夫人林育琴影响大,自己出身不好,但道路是可以选择的。受她启发,坚定了我跟共产党走的想法”。她有文化有理想,积极为八路军工作。她说,父母去世早,作为大姐,拉扯培养了3个弟弟王裕光、王裕晏、王裕量,还有妹妹王晓华。在她影响下,他们有的参加了共产党,有的参加了解放军,有的参加了革命工作。解放后,王裕光任国防大学教授、将军;王裕晏任山东副省长、离休后为正部级;王裕量为人民日报副总编。王晓华任外交部司长,丈夫王照华曾任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89岁的老人王裕晏介绍王家家风家训说:一曰崇德,非崇德无以修身敦品,养浩然正气。一曰尚学,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一个人能否成为人师并不重要,要紧的是能否通过勤学获得一定的技能与智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一曰立志,一个人立于世,应有远大志向,方能成就非凡之功业。一曰谦逊,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思想境界。正是他们姊妹几人不忘家训,不忘初心,在各自岗位上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如今,东海当路王氏宗祠,经常举办各种活动,讲述先贤们的事迹,重温先辈们的家训。一些热心的王氏后裔还成立王朗研究会,把先贤们的事迹、家训,编写成多部书籍由出版社出版,以便把王氏好的家风家训记录、传承下去。(王绪年 王绪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