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淮安 > 正文
淮阴:蒋红军“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是我的梦想”
2020-12-15 10:28:00  来源:淮安日报  

他18岁参军,军龄8年,服役期间曾夺得“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2012年,他退役返乡,在市民防局信息保障中心从事通信保障工作,日子过得安逸。谁也没有想到,几年后,他会毅然辞职,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他说,自己的梦想是通过努力,带领父老乡亲一起过上小康生活。他就是淮阴区淮高镇刘河村党总支书记蒋红军。

投身乡村,锁定洋槐产业

2015年,蒋红军从市民防局信息保障中心辞职后,创办淮安云家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几年打拼,公司粗具规模,年创收超50万元。

家乡刘河村的发展一直是蒋红军的牵挂。2019年3月,通过层层选拔考核,蒋红军被淮阴区委组织部招录为首批乡村“振兴专干”。

彼时的刘河村,家家户户从事的依然是“一稻一麦”传统种植业,农闲时村民们则外出打工。担任“振兴专干”后,蒋红军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原来,刘河村遍布意杨,春夏之交,漫天飞絮,不但经济价值不高,还污染环境,危害身体健康。蒋红军提议砍掉意杨,种植洋槐。这一提议,得到了村“两委”干部、老党员及村民代表的响应。一年后,刘河村所有道路、沟渠两侧长满洋槐,总长度达10公里,开花时节,微风一吹,香气沁脾,不但村里人看着舒心,还吸引很多城里人前来赏槐、留影。

为什么建议栽种洋槐?“因为洋槐不但可以美化乡村,还能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渠道。”蒋红军说,三五年内,刘河村就可以做起“洋槐产业”,对洋槐花、洋槐蜜进行深加工,让产品进入大型超市,同时发展民俗旅游,打响“槐香刘河”产业品牌,带动全村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携手高校,试水稻菇轮作

日前,刘河村的稻菇轮作基地大棚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们正忙着栽种菌棒。

“这种食用菌叫大球盖菇,口感爽脆,营养丰富,销路非常好。”在现场忙碌的蒋红军兴奋地说,稻菇轮作大棚面积3.5亩,是村里和淮阴师范学院合作开展的试验项目。

说起项目的缘起,蒋红军心存感激:“今年夏天,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办‘强兵兴业’工程‘兵书记’培训班,我是学员之一,这才与淮阴师范学院牵上了线。”

蒋红军告诉记者,稻菇轮作项目是在水稻收割后,在稻田里建大棚,用稻草秸秆培育大球盖菇、杏鲍菇等食用菌;到第二年夏季,继续轮作水稻。

“种1亩菌菇,可消耗10亩地的秸秆,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秸秆及菌菇废料还能作为有机肥还田,补充土壤有机质,提升稻米品质,关键是这个项目能带来亩均超万元的收入。”蒋红军说,等试验成功了,他准备扩大规模,带领更多村民发家致富。

扛旗冲锋,开拓振兴之路

今年,淮阴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一场竞选改革试点村的“大比武”也拉开大幕。已担任刘河村党总支副书记的蒋红军,带领村“两委”一路过关斩将,刘河村如愿进入试点村名单。

随后,刘河村紧紧抓住“试点”良机,实施土地流转,整合200余亩土地种植桑葚、菊花,发展高效农业,村集体成立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入股后,每亩土地每年有1000元的保底租金,通过参加采摘、田间管理等工作,还可以增加劳务收入2000余元。

此时的蒋红军并没有闲着,而是多方奔走,外出招商引资。不久,江苏观海科技有限公司、草药源科技公司等企业纷纷进驻刘河村。企业落户投产后,进厂务工的村民年收入可实现翻番,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将从过去的不足3万元增加到40万元以上。

蒋红军的努力,得到了组织认可,赢得了村民信赖。今年11月,蒋红军正式走马上任,担任刘河村党总支书记。

“当了‘班长’,肩上的担子更重。”蒋红军说,刘河村是淮阴区的“北大门”,徐淮高铁、503省道穿村而过,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下一步,他将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兴村富民产业上做文章,让全村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融媒体记者 杜勇清

通 讯 员 张传杰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