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到社区,从乡村到城镇,宝应的慈善文化阵地如点点星火,汇聚成照亮人心的暖流。在这里,慈善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行动;不是偶尔的善举,而是融入生活的习惯。随着更多慈善元素融入公共空间,这份“向上向善”的力量,将继续浸润荷乡大地。
慈善进校园
让善的种子扎根孩子心灵
慈善文化教育,整体融入了学校立德树人教育过程。慈善教育的根系,正沿着校园的脉络悄然生长。在宝应的校园里,慈善从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宝应氾水镇中心小学一张小小的“爱心服务卡”,成了串联起课堂与生活的善意纽带,这便是学校精心打造的“一卡在手、一切无忧”特色项目,见证着善意从萌发到生长的全过程。
目前,宝应全县已建成19个慈善文化校园,其中,宝应开发区国际学校、泰山实验学校被评为“扬州市慈善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如今的宝应,慈善教育进校园,从娃娃抓起,已蔚然成风。
慈善进村社
让善的暖流融入烟火日常
村、社区是慈善文化落地生根的重要土壤。宝应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公园广场等现有空间,打造了一批贴近居民生活的慈善文化载体。安宜镇南窑社区慈善主题公园的“爱心标识”、氾水镇慈善广场的活动影像墙,让村民、居民在散步、锻炼、参与村和社区的活动时,随时能感受到慈善的温度。村、社区定期举办的“5·19慈善一日捐”“爱心饺子宴”等活动,更让“邻里互助”成为社区新风尚,让慈善融入柴米油盐的烟火人间。越来越多的村民、居民主动加入慈善志愿服务队伍,慈善成为基层治理的“暖心剂”。
慈善进心灵
让善的风尚遍布荷乡
多年来,宝应久久为功、锲而不舍推进慈善文化建设。在一年一度的“5·19慈善一日捐”和“九九久”公益节中,运用新闻媒体、户外媒体、网络媒体,大力宣传报道重大慈善活动、大爱捐赠典型和凡人善举事迹,传播现代慈善理念。同时,宝应以会议推进、典型引领、以奖代补等方式,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慈善文化载体建设,至今建成校园、公园、广场、长廊、园地等慈善文化载体48个,布点128个慈善文化窗口,努力实现优秀慈善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充分展现大爱荷乡的慈善风采、文明风尚,潜移默化地熏陶公众的心灵。
宝应县慈善总会会长陈金荣表示:下一步,宝应将在公共设施上面有机嵌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慈善元素,进一步发挥慈善文化载体的作用,真正形成“大爱荷乡 上善宝应”的浓厚氛围,让更多的爱心人士自觉地加入到慈善行动中来。(通讯员 文啸 朱阳 记者 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