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镇江 > 正文
多年前的劳动课,如今又回来啦!
2022-05-13 10:45:00  来源:镇江日报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10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比如,在烹饪方面:第一学段(1-2年级),要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如择菜、洗菜等;第二学段(3-4年级),学会做凉拌菜、拼盘,学会蒸、煮的方法,如加热馒头、包子,煮鸡蛋、水饺等;第三学段(5-6年级),做2-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还要会设计一顿营养食谱;第四学段(7-9年级),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4道菜等。

这则“教育部要求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煮饭”的话题迅速冲上微博热搜,不少家长感慨:多年前的劳动课,如今又回来啦!

柴米油盐,也是一种成长和修行

5月9日傍晚5:30,江苏大学附属小学二(1)班的李明泽同学放学回到家,放下书包,洗了手。他熟练地从冰箱里拿出了茄子、土豆、青椒,放进水池里清洗干净,去皮、切块切丝,又拿出两只鸡蛋敲进碗里划散备用。打开油烟机,拧开煤气灶头,热了锅、倒进油,左手扶住锅把,右手挥舞着锅铲,有板有眼、叮叮当当好一阵子,小朋友亲手烹制香喷喷的红烧茄子、火腿炒蛋和青椒土豆丝陆续端上了餐桌。

由于前几次起油锅被油溅了一次,李明泽的妈妈给儿子买来了透明面罩,还仔细教了他如何安全使用菜刀、天然气、热水等事项,孩子做菜的时候,妈妈就在一边照应着,不时打打下手,顺便淘了米,用电饭锅焖上米饭,母子俩有说有笑,一个小时不到就开饭了。

李明泽的爸爸向记者介绍,自己和妻子平时工作和学习都很忙,家里饮食一向比较简单,孩子打小起,自理能力就挺强也挺有主见。尝试学习做饭炒菜是从今年开始的,到目前为止都是做的简单家常菜,煮饭、煮饺子、煮面条、炒饭、各种菜和鸡蛋炒,炒土豆丝都已经很熟练了。李明泽的妈妈笑着说,我的感受是教他做饭比自己做都累,但是从长远考虑又是很有必要的,孩子学会做家务的好处太多了,这个过程不能心急和要求太高。对孩子具体的要求是每周至少做饭一两次,每天中午要洗碗,无论如何每天至少要完成一项家务。对于孩子来说,柴米油盐,也是一种成长和修行。

李明泽很认真地对记者说:“我觉得做饭有点难,但是依然会努力练习,还有就是提醒其他小朋友,切洋葱的时候虽然感觉很辣,但千万不要闭眼睛,不然有可能会切到手。”

家务劳动,是孩子的另一个战场

镇江红旗小学副校长乔蓓说:“在学校,孩子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同时也学习煮饭炖汤、修理家电、种菜养禽等。这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说,十分有意义。”这些年来,教育部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去年就提出,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

乔蓓说,如今,教育也正在朝着应有的样子开始慢慢变化。从作业到课程,从家庭到学校,如今要将劳动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因为当今孩子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是成绩的竞争,更是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比拼。

近几年,镇江报业传媒集团小记者活动中心就面向中小学生推出了各种体验农事,亲近大自然的活动。

例如,“我是农事小能手——跟着专家爷爷学蚕桑”活动,孩子们参观种植的各种桑树,听取国家级桑树育种专家潘一乐爷爷的知识介绍,采摘桑葚,享受劳动和丰收的喜悦。活动中心还组织孩子们走进常金大米基地,下田割稻子、手工打谷扬谷、捡稻穗、石臼碾米,完成了“大米的一生”研学实践活动,体会到了秋收的喜悦和辛苦,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通过这些活动,鼓励小记者们体验农事劳动,学习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春蚕精神。丹阳西洲村,在水稻专家、省级劳模谢桐洲的指导下,小记者们学习了稻鸭共作的科学知识,参观了机械插秧,了解了从育苗、 插秧到轧制出米的全过程,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日常劳动,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记者注意到,在日常生活劳动这一项中,“整理与收纳”是贯穿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劳动课程。规划整理师、《智慧妈妈的亲子整理术》的作者童潼表示,整理与收纳可以培养孩子在成长中所需的诸多能力和品质。

童潼说,首先,物品的选择,能锻炼孩子的决断力。人的一生中会面临很多选择,小到一件物品,大到未来的职业。通过对物品的选择练习,让孩子更加了解自己,学会思考,处理事物更加果断。其次,物品的分类,能锻炼孩子的逻辑能力。让孩子学会细致地观察,能够迅速在诸多事物中找到内在关联及规律,帮助理解及掌握新的知识,更有条理性。再者,物品的定位,能让孩子学会统筹规划。何物放置于何处,需要有严密的思维和整体大局观。能够分清事物的轻重缓急。这也是管理者的必备能力之一。此外,物品的收纳,能让孩子增强责任感。如何管理自己的物品,决定了自己将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会对自己负责;物品的摆放是否给他人带来负担,学会对他人负责。

当记者与童潼老师谈到自己在采访中,有极少数的家长说到自己的担心,例如,劳动作业最后变成单纯的“拍照打卡上传”,或是一刀切地把这门课成绩化、等级化、甚至应试化……童潼老师说,从“整理与收纳”这门课程来说,比起孩子单方面学习,自己更呼吁家长也参与其中。通过亲子整理,家长和孩子齐动手。孩子可以获得更多的空间及整洁的环境;物品变得清晰有序,用时随手可得,提高学习效率。而对家长来说,整理好孩子的物品,可以避免因找不到而造成的重复购买;掌握亲子整理术,大大减少时间的花费和精力的付出。从负能量中解脱出来,心情愉悦,家庭关系也将更为和谐。(摄影 张丹 马吉 戴蓉 笪伟)本报记者 笪 伟 本报通讯员 陈辉 邹小艳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