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纪录,泰州市新冠疫情防控诊治专家组组长、泰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近日,刚刚获评为江苏省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的他,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在那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叶纪录的身边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他心生感动?昨天,面对记者专访,55岁的叶纪录道出了心声:“我是医生,疫情在哪儿我就在哪儿;病人在哪儿我就在哪儿。这是我的职责,我的使命。”
记者:17年前,您就在抗击“非典”的一线?
叶纪录:是的。那年非典肆虐时,我也是市专家组成员。像发热门诊,隔离病房,一层又一层的防护服……这些记忆里的影像,在新冠疫情的最初一下就跳出来了。我还经历过禽流感、手足口、猪链球菌感染等多次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新冠与非典有共同点但有更多的不同。新冠病毒比SARS病毒传染性更强,隐匿性也强,神秘莫测,传播途径多,无孔不入。与新冠肺炎的这一“仗”是逃不掉的也是艰难的。怎么打?坚持生命至上,科学地打。
记者:新冠疫情来势汹汹,“战友”说您从年三十起一直坚持自己开车,奔忙于泰州三市四区的实地会诊。
叶纪录:新冠疫情是历年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症患者治愈率很低,尤其老弱病残,易死亡。我作为防控诊治专家组组长,十分清楚肩上的担子,不敢有丝毫懈怠。考虑会诊频繁,有时一天要转几个地方,我干脆一直自己开车。
大年三十,泰州出现第一例疑似病例。接着的几天,靖江、姜堰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数字直接往上“跳”,病情进展很快。大年初一、初二,我就和卢慧宇主任连续两天赶去靖江会诊;晚上,去市卫健委进行核酸检查阳性病例讨论。那段日子,病人多,会诊和讨论是常态化,讨论到夜里12点过后,深夜再被会诊电话叫醒、顶着寒气出门是很正常的。其实,那时候只要是与抗疫相关的人都歇不下来。我是医生,救治病人是我的职责,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是我的使命。
记者:您当时最担心什么?
叶纪录:那段时间,我整个人的神经其实是绷得紧紧的。每接一次本院发热门诊或是兄弟医院打来的电话,我心里总会骤然一紧,下意识地担心。详细听完病人的情况描述后,我又会长长地舒一口气,我们泰州大多数发热的情况并非因新冠。我心里知道,但就忍不住,或许这就是大家说的医者父母心吧。我希望所有的发热病例都能排除疑似,每个患者都不被确诊感染。即便确诊,我又希望确诊病例都是轻症,每位感染病人的病情都可控可治。
最担心患者病情加重或死亡。当时,新冠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抗病毒药效果差、副作用多,加上病情进展迅速,患者病情会很快加重,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轻症转为重症后,患者死亡率高达60%。看到患者的临床症状、肺部影像、化验检查结果稍有加重,我都会特别紧张,那时候压力特别大。
记者:泰州没出现一例危重病人,数据静好的背后,是全体医护人员的负重前行。当时,我们治疗患者的重点、难点放在哪?
叶纪录:当时,有效防止轻症患者转向重症、危重症是重中之重;难点主要是高危人群的监测和治疗。高危人群一般指年龄大的,有基础性疾病的,和临床症状重、氧饱和度低、拖的时间比较长的。泰州的患者,有4位75岁以上的老年人,基础疾病多。治疗过程中,我们救治团队进行多学科诊疗,制定预警指标,“一医一护一小组”,24小时监护与管理;细分方案,个体化治疗及支持治疗及时到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没有一例轻症转重症、危重症的。泰州也是全省唯一没有新冠重症的设区市,也是全省第一个新冠清零的设区市。
记者:听说,您要了所有病人的电话,包括家属的,为什么?
叶纪录:离开隔离区,当患者脱离视线时,我可以打电话了解他们的感受,及时了解他们的临床症状。还可以为他们加油打气、心理疏导、缓解恐惧:“不要多想!配合治疗。”“没事到阳台上晒晒太阳。”“今天状态不丑啊!”还有就是,所有患者出院后,我们要随访3个月,需要及时与患者或家属联系。患者有我的电话也会主动打电话给我。记得有两位患者,出院后打电话这样跟我说:“叶主任,我要捐血浆。”我当时非常感动,他和家人都感染了新冠肺炎,住院期间与我们的治疗团队配合得非常好。那个病人还说“我小孩说了,他好了后也要捐。”我一时感慨万千:于一线医护人员而言,还有什么认可,能比患者主动求捐献带抗体的血浆来得更好呢?
记者:有位不识字的高奶奶,出院时坚持口述、让家人写了封感谢信。听说高奶奶当时情况很危险?
叶纪录:印象深刻。这位高奶奶每一次病情变化,简直就是让我和组员们坐过山车,太吓人了,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怕。高奶奶78岁,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病,且淋巴细胞计数很低,转到市人民医院时,胸部CT提示肺部病变仍在加重,临床症状不断加重,应该说情况很危险。2月18日晚,高奶奶病情再次告急,呼吸困难,血糖控制不住。我们组织多个科室集中会诊,并突击进行相关检查。确定了新治疗方案。2月19日,高奶奶病情仍不见好转。我当时心急如焚,无创呼吸机接上、俯卧位通气用上,6名医护人员24小时“盯”她一个人,一刻不敢离开。还好,经过两周努力,高奶奶的临床症状和肺部影像逐渐好转,顺利地挺过来了。高奶奶不识字,那份她口述、家人手写的感谢信,我看了,很暖、很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