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彰显着城市的内在气质。
斑马线旁,机动车司机主动停车,行人撑伞快步走过马路;公交站台边,公交车缓缓停车,人们排着队一个接着一个有序上车;农贸市场里,蔬菜区摊主主动整理好自己摊位上的各种蔬菜,看到摊位周边的垃圾后及时清扫干净……在宿迁,文明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2018年,带着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江苏宿迁开启了常态长效建设的新篇章。在这一过程中,建设要求日益提高,建设方式不断创新,但是“人民满意、人人参与”的核心理念却始终未变。宿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秉持为民利民惠民的建设理念,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最急需的诉求抓起,持续擦亮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的人民满意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是城市文明创建的试金石。
“我们这个是老小区了,以前只要一下雨路面就积水,现在你看完全没有这样的问题了。”11月21日,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锦绣江南小区居民吴丹丹深有感触地说,“道路平整了,生活环境好了,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安居”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任务。三年来,宿迁围绕老百姓生活中的堵点痛点,将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的重心放在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上,不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不仅仅老旧小区改造提升,2019年以来,为深入推进城市建成区违法建设专项治理工作,宿迁组织开展了中心城市建成区违法建设治理“两年攻坚行动”(2019-2020年)。截至目前,中心城市建成区296个小区违法建设已全部完成治理,基本实现了“控制增量、消除存量”的目标。
在推进重大民生基础设施项目的同时,宿迁还注重在小菜场、小公厕这样的“可感化”民生实事上下功夫,把创建触角延伸到市民日常生活的各领域,努力让群众“得实惠、可感受、更满意”。
“现在哪怕是下雨天,也不担心买菜会被雨淋了。”在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河菜市场,市民王海荣正悠闲地挑选蔬菜,她高兴地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来,城市环境越来越好了,就连买菜都成了享受。”
开展文明城市常态长效建设以来,针对农贸市场垃圾清运不及时、消防设施缺损及动态保洁不到位等问题,宿迁按照“环境整洁、管理有序、服务文明”的要求,不断健全农贸市场管理机制,规范农贸市场秩序,优化农贸市场环境,从“脏乱差”到“高大上”,农贸市场实现了华丽转身。
不仅仅是农贸市场,在宿迁,甚至是一间小小的公厕都充满了文明的气息。
宿迁市宿城区双塔公园旁的“街坊公舍”内干净整洁,除了厕所外,免费WiFi、自动存取款机、自动售卖机、电子阅览设备、手机充电设备、电动擦鞋机、饮水机、电视机等综合服务设施设备一应俱全。
在市区,独立及附属式公厕超过910座,主城区每平方公里的公厕平均密度达到4.1座。不仅如此,宿迁还在延续第三代公厕男女厕间、管理间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增设第三卫生间、图书室等,并配套建设无线网络、电子阅览屏等功能性设备,安装了母婴护理台等设施,让公厕服务功能更加贴合民意、满足民需、体现民享。
见微知著,以小观大。文明的种子一旦落地,势必会开出绚烂的花。据统计,三年来,宿迁先后开展了十大专项行动、文明宿迁示范工程、十大提升行动,排定创建实事项目283项,高标准建成“城市之家”8个,新改建菜市场9个、公厕123座,70座机关单位公厕对市民开放,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83个、背街小巷105条、棚户区317万平方米,清理城区公共空间废弃强弱电缆线24.68万米,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13万个,更新升级6350辆公共自行车,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不断健全。
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一个个民生举措扎实有效,一项项民生工程如火如荼……三年时间里,宿迁始终以人民满意为宗旨,以文明城市常态长效建设为抓手,持续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的幸福指数与城市的文明程度同步提升。
作者:侯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