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宿迁 > 正文
宿迁:内涵式发展让“城市温度”触手可及
2025-09-18 10:20:00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从来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而是承载着生活愿景与情感记忆的有机生命体。

近年来,江苏宿迁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绣花功夫”精细雕琢空间,以系统性思维破解难题,以人文关怀联结情感,加快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将“城市温度”从抽象概念转变为可感可及的幸福实景。

精细优化提升空间效能 赋能内涵式发展品质提升

城市更新不是“推倒重来”的粗放式改造,而是“量体裁衣”的精细化雕琢。在宿迁,这一理念贯穿于老城区活化、老旧小区改造的每个细节,既留住城市记忆,又提升生活品质。

主城区虞姬巷的蜕变,是宿迁以“绣花功夫”推动城市更新的生动注脚。这条承载着宿迁楚汉文化记忆的老巷,没有经历大规模拆迁的“阵痛”,而是通过微更新焕发新生:铺设2000多平方米沥青路面平整了坑洼,新增400多米地下雨污管道疏通了“城市血脉”,2000多米凌乱线缆重新规整,60多块破损招牌修复后焕发光彩……

老旧小区改造,则更直接地回应着居民的“急难愁盼”。9月3日傍晚,在宿城区项里街道永阳社区怡景名苑小区,居民张秀云正推着轮椅,带着80多岁的母亲在新加装的电梯前等候。“母亲年纪大了,下楼很不方便。现在有了电梯,每天我都带她下来转转。”母女俩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个建于2005年的老旧小区,曾被地面坑洼、停车难、充电难等问题困扰。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提升了小区“颜值”,还拆除楼顶废旧太阳能热水器消除安全隐患,翻新加固楼梯保障通行安全,铺设沥青路面改善出行体验。这些改变看似细微,却实实在在地温暖了人心。

精细化改造中,生态理念的融入更显巧思。在宿城区康庭茗苑小区,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以及透水停车位的设计既美观又实用,海绵设施收集的雨水还能用于灌溉绿化植被、冲洗道路。

据统计,宿迁去年投入4.4亿元,改造30个老旧小区,加装电梯61部,惠及居民1.5万户。今年,宿迁计划改造老旧小区12个,继续实行“一区一策”,因地制宜制定改造方案,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城市更新不必依赖“大拆大建”,通过“绣花功夫”盘活存量,既能降低发展成本,又能保留城市记忆,更能让民生需求得到精准回应。

系统治理拓展城市功能 践行内涵式发展“人本”理念

在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服务不足、职住失衡等“城市病”,考验着治理者的智慧。对此,宿迁打出治理“组合拳”,以统筹思维推动城市发展更均衡、更安全、更便捷。

9月5日,笔者走进宿迁经开区三棵树邻里中心施工现场看到,管线铺设、内部装修等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这座总投资3.7亿元、占地6.1万平方米的民生综合体,承载着周边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许。

“听说今年年底三棵树邻里中心能够建成,到时候生活可就更方便了!”附近居民李女士拉着丈夫算起了一笔“幸福账”。三棵树邻里中心建成开放后,商业服务、文化服务、便民服务将在此“一站式”汇聚,“15分钟生活圈”也将从规划图变为现实图景。

2024年,《“可爱宿迁”城市建设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要着眼于城市人文温度让人感之可爱,加快打造“15分钟生活圈”,通过贴心的设施和服务让群众感受到城市的善意和关怀。

打造“15分钟生活圈”,可以让公厕、菜市场、便利店、蔬菜水果超市以及体育锻炼、文化娱乐等便民设施与居民需求精准匹配。对于宿迁经开区黄河街道的居民来说,这样的匹配已经有了生动注脚。

在青岛路邻里中心,不仅新鲜蔬果一应俱全,还有不少市民在邻里大食堂里就餐。作为黄河街道重点打造的新型现代服务业综合体,青岛路邻里中心集购物、便民服务、社交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惠及周边10多个小区的6万余名居民。

目前,宿迁已经高质量打造了39个“15分钟生活圈”,惠及78.1万人,社区便利店实现了100%覆盖。此外,宿迁市利用“宿心办”App搭建了“15分钟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整合了餐饮、医疗、养老等领域5000余家单位的服务资源,让群众生活更加便捷。

更具突破性的是“职住平衡”的创新实践。位于运河宿迁港产业园的运河宿迁港人才公寓项目,不仅提供了高品质的居住空间,还与周边项目联动,精心打造“产业+人才+居住”的闭环生态。

今年,宿城区计划推出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1266套(间),聚焦新市民、青年人才及城市基本服务人群,让青年人才实现梦想与生活的无缝衔接。

作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宿迁还建成100余个示范项目,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压力。其中,鸟悦园、英雄园等7个项目获评2024年江苏省海绵城市示范项目,总数位居全省第二。

创新融入特色历史 完善内涵式发展的文化内核

在“住有所居”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对城市的期待逐渐转向“心有所栖”——不仅需要舒适的生活空间,还渴望情感的联结、文化的认同。宿迁的城市更新行动,正顺势向“精神滋养”延伸,让城市真正成为承载集体记忆与精神归属的有机生命体。

9月4日傍晚,宿豫区运河体育公园内逐渐热闹起来:孩子们在足球场上奔跑,老人们在健身器材区锻炼身体,年轻人则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这种“全龄友好”的空间,不仅是群众的健身场所,还是邻里交流的“暖心驿站”。

“我吃过晚饭就带着孩子来这里运动、玩耍,特别方便。孩子在这里能遇到小伙伴,比闷在家里好多了。”正在陪孩子玩耍的市民陈岳笑着说。

商业空间的更新,则注重“在地性”与“情感联结”。宿城区项里街道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曾因业态杂乱、建筑老旧被诟病。在实施改造前,宿迁先对126栋建筑进行历史价值评估,建立“一楼一档”数据库,最终保留了83%的老建筑。

如今的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里满是“烟火与乡愁”,街巷干净整洁,门店各具特色,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居民寻根、年轻人打卡的文化地标。

在宿城区古城街道府前市集,转型同样诠释着“情感联结”的力量。在改造中,宿迁摒弃了简单的外立面翻新,转而引入文创工作室、传统手工艺体验馆等新业态,让老街区实现了从形态到神态、从生意到生活的全面蜕变。

近年来,宿迁不断推进特色街区建设,精塑城市特色风貌。新盛街历史文化街区留住了文化根脉,老建筑诉说着过往,夜幕下的古渠遗址博物馆外墙的裸眼3D灯光秀现代感十足,历史与现代在此交融;古黄河滨水商文旅融合商圈(宝龙二十四街)打造独具特色的“不夜城”景观,夜晚的灯光倒映在古黄河的水面上,市民或在滨水步道上散步,或在露天餐吧小聚,尽享“晚风配美食”的惬意……宿迁的每一条街巷都“活”了起来,成为承载记忆、凝聚认同的精神地标。

当城市不再是冰冷的建筑集合体,而是能够承载记忆、寄托情感的生命体时,内涵式发展的“城市温度”便触手可及。

责编:秦春凤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