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每一天我们都在和死神搏斗
2020-02-08 09:58:00  来源:新华日报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100多年前加拿大医生特鲁多的这句名言,正是当前我省战斗在武汉前线白衣天使的真实写照。许多医护人员下班回来,拖着疲惫的身躯,仍然不忘用文字记录着抗“疫”中的点滴故事,也记录着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

相信武汉,待到樱花烂漫时

南通大学附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侯亚玲:穿防护服,更衣室面积不小,却满满当当,伙伴们迅速有序地各自穿着防护服,隔离衣,一层,两层,护目镜、防护屏,一样也不能少。我们相互提醒,仔细认真。穿戴完成,只有衣服上的汉字提醒着我们谁是谁。

病人是位70多岁的奶奶,因为用了镇静药物她安静地躺在那里,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在她身上蔓延着不同的管路,还好,现在的她呼吸平稳,循环基本稳定。要知道凌晨两点的时候血气分析的结果还十分糟糕。我想,不久的将来,奶奶一定能离开重症监护室病房,重新看着初升的太阳,陪子女闲话家常。

正想着,奶奶的监护和呼吸机报警了,吸痰,这个常规而熟练的动作,在层层武装下显得有些困难,吸完痰后奶奶又恢复了平静。护目镜雾气湿了又干了,旁边的小伙伴说话基本靠喊。又该记录尿量了。

4个小时不长也不短,在各种操作中时间就溜走了。虽然上班很忙很累,好在病人在精心治疗、护理下,病情都在好转,病人心情好,我也开心,相信武汉,待到樱花烂漫时。

无论在何时何地,初心不变

南通大学附院重症医学科护师朱志红:吸痰,采集标本,更换引流袋,填写护理记录……今天下班回到宿舍,又是一个零点已过。因为是重症病区,病人都病情危重,各项治疗护理也更为重要。

病区2月4日开始投入使用,2月5日就已有20多名住院病人,所以工作强度越来越大,节奏也越来越快,在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已近7年的我,也很快适应了这样的环境。穿戴着厚重的隔离防护设备,如同被人捏住了鼻子般闷气,但建立静脉通路、动脉血气采集,照样一针见血。

病人中有一个27岁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的小伙子,在给他收拾生活用物时,我发现他家人还给他准备了一个布袋,里面是他的耳机和小零食。另一个病人是个90多岁使用无创呼吸机的爷爷,我刚去接班叫了他一声“爷爷”,他睁开眼看着我,对我竖起大拇指。为他留置胃管和讲解配合要点时,他努力地点点头,还是对我竖起大拇指。

防护服里的我忙得只能在口罩里大口喘气,身上也是热乎乎的汗水。护士站的内侧放着两个氧气筒,陆陆续续能看见体力不支的护士坐在那里,吸会儿氧气再站起继续投入工作。这里不仅仅考验着我们的勇气、专业素质,还考验着我们的身体素质。凌晨的夜只有路灯依旧亮着,不论行走的车辆多少,医务人员的身影一直忙碌着,无论何时何地,初心不变。

8小时不吃不喝,超长“待机”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师莫敏博士:每次进入病区前就要全副武装起来,里三层外三层地裹着。厚厚的隔离服,套三层鞋套、戴5层手套,口罩手套护目镜……所有的防护穿好需要一到两小时。上班时长不固定,有时8小时,有时6小时,加上穿脱防护服的时间,基本一天12小时都要呆在医院里。

2月5日我值夜班,一名危重病人突发休克急需紧急处理,当时情况紧急,护目镜起雾导致视线模糊,也没有B超的引导,好在凭借我平时练就的基本功,戴着5层手套为其紧急行深静脉穿刺置管,一针见血。经后续治疗,这名病人生命体征逐渐稳定。

为节省物资、节约时间,这里所有医护工作时都是8小时以上不吃不喝,垫上尿不湿,等工作结束后,脱掉一切防护才喝水吃东西,高强度超长时间的“待机”。来这里5天了,每一天我们都在和死神搏斗,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疫情肯定会过去,我们一定能平安回家。

本报记者 仲崇山

责编:王逸男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