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才,男,1951年2月生,江苏省扬中市兴隆街道三跃社区居民。13年来,他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独自扛起儿子重度伤残、妻子双目失明、孙女先天聋哑的三重打击,撑起了这个屡经磨难的家。他每天悉心照料妻子和儿子的起居,喂饭擦身、按摩护理,风雨无阻地推着儿子去医院透析;为了让孙女接受教育,每周花八个小时送她去镇江特教中心,八年近400个来回,牵着孙女的手追寻希望。家中虽简朴却整洁有序,他始终乐观面对邻里。王永才用平凡日常诠释责任与担当,以丈夫的忠诚、父亲的坚韧和爷爷的温情,默默守护着家人,传递着亲情的伟大力量。
一场车祸击碎平静,他成了全家“顶梁柱”
13年前,一场车祸让王永才的家庭陷入深渊:正值壮年的儿子因车祸导致半身不遂,从此与床榻、轮椅为伴;妻子因过度悲痛,日夜流泪,最终双目失明;而刚出生仅3天的孙女,又被诊断出先天性聋哑,直至现在,连一声“爷爷”也无法亲口喊出。接连的打击足以压垮许多人,但看着无助的家人,王永才暗下决心:“天塌下来有我顶着,他们都是我的命,这个家不能散!”
从那时起,他的生活有了精确的“时刻表”。每天清晨,厨房的灯准时亮起,他淘米煮粥、买菜做饭,将饭菜端到妻子和儿子床前,一勺一勺喂饭、细心擦嘴,动作熟练得令人心疼。上午是“儿子护理时间”,他用温水为儿子擦拭全身,再从手臂到脚踝细致按摩、活动关节,防止肌肉萎缩,整个过程近一小时。每周三次,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都推着轮椅送儿子去医院做血液透析,往返十几公里的路程,在他眼中都是“为了让儿子活下去”的必行之举。
即便遭遇如此变故,王永才依然乐观打理着这个家。家中陈设简单,却干净整洁,桌椅一尘不染、被褥叠放整齐。面对前来探望的邻居,他总是笑着说:“家里干净,心里就亮堂,他们住着也舒服。”这份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与细致,如一缕暖阳照亮家庭,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责任与担当。
八年“陪读路”,他牵着孙女追寻希望
随着孙女渐渐长大,王永才心中又多了一份牵挂:“孩子不能一辈子困在家里,得上学、学本事,将来才能自立。”为了给孙女争取更好的教育机会,他决定送她去镇江市特教中心就读。这意味着,本已沉重的担子上,又添了一段漫长的奔波。
从家到学校,单程就要两个多小时,需换乘好几趟公交车。从此,每周一清晨,天还未亮,一老一小的身影便准时出现在公交站台。王永才牵着孙女的手,踏着晨露,赶最早一班车。车上,他总是把孙女护在身旁,生怕她被挤到;到校后,他细心向老师交代孩子的习惯,直到目送她走进教室才转身离开。每周五是他最忙碌的日子:上午要先为妻子和儿子准备好午饭,随后揣着干粮匆匆出门,转车、步行,准时赶到校门口接孙女回家。等到祖孙俩踏进家门,往往已是夜幕低垂。
有人问他:“这么奔波,不累吗?”他沉默片刻,轻声答道:“累,但没办法。孙女总要上学,不能耽误她。”八年时间,近400个来回,这条跨越两地的求学路上,洒满他的汗水,也承载着对孙女沉甸甸的爱与期望。
“一个都不能少”,他用一生书写大爱
13年,4700多个日夜,岁月压弯了王永才的脊背,却从未压垮他的意志。当被问及是什么支撑他一路走来,这位没读过多少书的老人用最朴实的话语道出最深情的答案:“他们是我活下去的力量,一个都不能少。”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王永才所做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平凡小事:是清晨厨房里的烟火气,是护理时的耐心细致,是推着轮椅的坚定步伐,是送孙女读书的无声牵挂。可正是这些小事,串联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以丈夫的忠诚,守护双目失明的妻子,让她在黑暗中仍能感受到安稳;以父亲的担当,照料重度残疾的儿子,让他在病痛中也能体会温暖;以爷爷的温情,陪伴先天聋哑的孙女,帮她在无声世界中追寻光明。如今,提起王永才,社区邻里无不竖起大拇指:“他真不容易,也真了不起,换作别人,未必能扛得住这么多事。”
他用最平凡的行动,在邻里间树起道德的标杆;用最执着的坚守,向社会传递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这份跨越13年的亲情守护,不仅温暖了一个历经磨难的家庭,更让“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成为激励更多人珍惜亲情、勇于担当的动人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