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兴松,男,1969年11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扬州市智慧瑞禾有限公司职工;谢红兰,女,1972年6月生,江苏省高邮市马棚街道高沙园社区居民。爱子赵恺病重时,社会各界伸出援手,筹集善款40多万元。赵恺临终前,将“回报社会”的心愿郑重托付给父母。为践行这句承诺,夫妻二人倾尽所有,将辛苦积攒的30多万元不断捐出,即便在赵兴松罹患重病后,他们还款报恩的行动也未停止,始终想着要将当年社会捐助的爱心“连本带息”还予社会。
一诺千金,源于至亲的临终嘱托
守信,对于赵兴松、谢红兰夫妇而言,最初是一份刻骨铭心的生命嘱托。他们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儿子赵恺聪慧善良,是全家的骄傲。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正在读大学的赵恺被确诊为恶性肿瘤。面对高达90万元的巨额手术费,这个普通家庭瞬间被推入绝境。就在此时,社会各界雪中送炭,从民政局、慈善总会到打工单位、学校师生,乃至无数陌生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短短时间筹集了40多万元善款,为赵恺带来了生的希望。这份沉甸甸的恩情,全家人都铭记在心。病榻上的赵恺,在顽强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始终心怀感恩,签订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和自愿捐献角膜协议书,他深知自己或许无法亲自回报这份如山恩情,便在临终前郑重地将“回报社会”的心愿托付给了父母。这句嘱托,成为夫妇二人心中最重的承诺,从痛失爱子的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目标变得无比清晰而坚定:用自己的双手,将这份来自社会的爱,连本带息地“还”回去,这是对儿子的信守,也是对社会的承诺。
守信不渝,践于倾尽所有的艰辛付出
赵恺去世后,赵兴松和爱人擦干眼泪,化思念为力量,开始努力挣钱还债,儿子的遗愿他们也从未忘记。赵兴松上午在包子铺打工,下午在纸箱厂搬运发货,谢红兰干着两份保洁工作,夫妻俩每天早出晚归。2022年,赵兴松本人也被确诊癌症,病魔当前,他首先想到的竟是儿子的心愿尚未完成。康复后,他们捐款的步伐更加坚定。身体原因,赵兴松现在在园林公司做绿化工,谢红兰每天上午和下午去照顾一对老夫妻的饮食起居,每周四到周日还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时间做保洁工作。他们的生活节俭到了极致,偿还完外债后,最大的,也是几乎唯一的“支出”,就是慈善捐款。多年来,他们已通过各种渠道捐出30多万元,每一分钱,都凝结着他们的汗水与辛劳。谢红兰常说:“我觉得良心真的很过意不去,因为很多人帮助我,这是别人的钱。我就当这笔钱我是跟陌生人借的,然后我再还,我有能力我就还,有能力我再去帮助别人。”最令人动容的是,他们曾毅然决定捐出家中唯一的房产,这一举动远超了“回报”的范畴,体现了他们誓将信义进行到底的决绝之心。尽管这一捐赠被工作人员婉拒,但他们的赤诚足以感动天地。
信泽社会,成于大爱接力的时代颂歌
赵兴松、谢红兰夫妇的信义,点燃了爱的接力棒,让善意在社会中不断传递、循环。每一次完成捐赠,赵兴松都会在朋友圈发一条消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告诉儿子:“小恺,爸爸妈妈又替你完成了一点心愿。”这既是对儿子的告慰,也是对自身信义的确认。他们计划着,等退休后要回农村老家办个老年食堂,继续服务社会。他们的故事通过媒体报道后,感动了无数人,让信义不再是抽象的道德标语,而是有血有肉、可感可触的精神力量。他们从受助者到捐助者的转变,构建了一个“爱心-感恩-回报-传递”的完美闭环,极大地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他们的信义,不仅告慰了逝去的儿子,温暖了受他们帮助的人,也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诚信实践和公益事业。
赵兴松、谢红兰夫妇以信承爱、以行践诺,在命运的重击下,选择了最艰难也最光荣的道路。他们的故事,是一曲关于承诺、坚守与担当的美丽赞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