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巧云,女,1959年8月生,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退休药剂师。马巧云退休后成为了一名专职志愿者,十年如一日奔走在失独老人就医路上,用专业与仁爱为300余位老人撑起“晴空”,志愿服务超8000小时。她缘起于自身伤痛,秉持“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信念,为失独老人提供挂号缴费、陪诊检查、送饭送菜、心理抚慰等全方位帮扶,甚至自掏腰包精打细算为老人节省开支,婉拒所有感谢宴请。她以行动感染80余人加入志愿团队,为733位失独老人提供关爱。先后获评江苏省“优秀志愿者”“慈善之星”,荣登“江苏好人榜”。
缘起:从生命谷底到公益之路
命运的转折总在不经意间降临。2012年,马巧云的丈夫因病离世,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痛。2014年,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退休的她,本应享受含饴弄孙的晚年生活,却在命运的牵引下,开启了用爱心抚慰伤痛的公益之路。
“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这句朴素却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生信条,成为马巧云此后十年最真实的写照。曾经身为医院药剂师的她,目睹了太多老年人挂号难、看病难。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智能设备的普及让许多老人面对挂号机器束手无策。这一幕幕深深触动了她,让她萌生了要用专业所长为老人排忧解难的决心。2015年,她毅然转变身份,从医务工作者成为助人者,利用熟悉的医疗资源,专门为失独老人提供就医帮扶,开启了十年不辍的爱心征程。她用医者仁心的温度温暖着更多需要被帮助的心灵,让生命的寒冬在爱的传递中迎来春天。
坚守:脚步丈量医路 真情温暖人心
十年,3600多个日夜,马巧云的脚步从未停歇。经常一天超过两万步的运动记录,是她无私奉献的最好见证。熟悉马巧云的人都知道,她是个“大忙人”,“每天不是在照顾老人,就是在去照顾老人的路上”。挂号缴费、协调床位、陪伴检查、送饭送菜、处理后事……她把所有的时间都倾注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
“林妈妈,我们来接您回家!”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内科大楼,失独老人林女士紧紧握住马巧云的手,泪眼婆娑。70多岁的林女士因儿子早逝身心俱疲,2022年4月被确诊为重度贫血,已经危及生命。考虑到老人腿脚不便,马巧云办理了家属陪护证,日日陪伴在病床边,精心照顾,用温暖鼓励老人重拾生活勇气,直到老人手术后康复出院。
对李先生夫妇的帮扶更是感人至深。2015年底,这对失独夫妇在失去独子后,李先生又不幸罹患白血病。由于夫妻俩老家在江苏宜兴,在镇江举目无亲,马巧云每天穿梭在医院各科室,协助检查、办理住院。2016年,李先生没有战胜病魔,但马巧云一直帮助着这家人,直到料理完成后事。她说:“他们失去了子女,就让我们来做他们的儿女。”
失独老人祝女士的儿子在十多岁时因病去世,她本人患严重尿毒症神志不清,老伴又中风在床,两人同时住院。马巧云每天给祝女士和老伴擦洗身子、清洗衣物,换着花样为两人调理饮食,并调节他们的心理情绪,帮助他们渡过多个难关。这样的故事,在马巧云的志愿服务中数不胜数。
奉献:倾囊相助不言悔 微光成炬耀全城
长期的过度劳累让马巧云的身体亮起红灯。2016年9月,她在为失独家庭忙碌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医生诊断需要植入心脏支架。然而术后仅14天,马巧云不顾女儿劝说,坚持去医院看望了两位失独老人——因为那天是两位失独老人第一次化疗的日子。“他们没有子女,这个时候最需要人关心。”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是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即使因长期奔波导致膝盖半月板损伤,她依然坚持带着失独老人就医。
面对失独老人,她总是精打细算,用38年的药师专业经验为他们寻找最优报销方案,比对药品价格,却婉拒所有的感谢宴请。“失独老人的钱就是以后生活的保障,一分都不能乱花。”
作为镇江市金山公益志愿团队的核心成员,马巧云的身体力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她的感召下,同事、朋友、邻居纷纷加入爱心行列——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镇江市老年大学的同学、社区邻里……在她的影响下,目前已有80余人投身志愿服务。这支不断壮大的团队,已为全市733位55周岁以上的失独老人提供亲人般的关爱。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天天有关爱,他们用真情点燃了关爱失独老人的爱心火炬,让大爱之光照亮整座城市。
十年守护,初心不改。马巧云用最朴素的坚守,书写着人间大爱;用最温暖的陪伴,点亮了无数失独老人的生命之光。她说:“只要我还有力气,就要陪失独老人一直走下去。”这不仅仅是一句承诺,更是一个普通志愿者用生命书写的时代赞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