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来说,做志愿者是一段人生经历。而对23岁的南京姑娘孔佩雯来说,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做志愿者却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2015年,在南京晓庄学院读大一的孔佩雯得知学校有一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志愿讲解服务队”,她立即报名参加选拔。“作为南京人,我从小就知道这段历史,参加过很多次悼念活动,我觉得自己有责任让更多人真正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孔佩雯告诉记者,在经历了三轮的考核后,她和另外18人从100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纪念馆讲解志愿者。
那之后,孔佩雯开始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南京大屠杀史实,背诵练习讲解词。“原来我面对观众的时候会紧张和胆怯,现在我会很自信地去跟他们讲述。”孔佩雯说。
2017年5月,读大二那年,孔佩雯作为纪念馆紫金草国际交流志愿者前往韩国独立纪念馆,开启了为期半年的交流研修。在这半年里,除了学习语言,她的主要工作是参与韩国独立运动、日本侵华等相关话题的研讨会、帮助独立纪念馆的史料部门整理和勘误独立运动时期的大量中文文物、参观走访韩国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等。
在韩国的战争纪念馆,孔佩雯遇到了一位时年76岁的志愿讲解员。孔佩雯记得,这位奶奶说着一口不太流利的中文,努力地向她解释着展板上的内容,讲解快结束时,她才知道这位奶奶是一位生活在韩国的朝鲜族中国人。她告诉孔佩雯,“58岁以前我没有说过汉语,58岁以后为了让更多韩国人了解真正的中国,我开始学习汉语,这是我的爱国情怀;60岁我开始在战争纪念馆做志愿讲解员,这是我对世界永久和平的向往与期待。”
“我听完之后特别感动。现在的世界并不太平,但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爱好和平的人投身在和平的事业之中,放下民族、种族、信仰的差异与芥蒂,这才有越来越多的人维护着现世的安宁。”孔佩雯说,这件事也促使她下定决心,要为这段历史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江东门纪念馆这支志愿者队伍在,她就一直会在。
回国之后,一直到现在,孔佩雯都在纪念馆做志愿者。回到纪念馆,除了志愿讲解,孔佩雯还拍摄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纪录片,创作音乐剧,为紫金草志愿者们写歌。她创作的歌曲《我们的紫金草》旋律优美,被很多志愿者传唱。
做志愿者还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孔佩雯告诉记者,原本她的人生规划是成为一名电视编导,创作一些好看的电视节目,但做了几年志愿者,让她对文博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她还经常去到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参观,和其他场馆的志愿者们交流。所以在决定继续求学时,她选择了与文博相关的专业。
大四那年,她向英国伦敦国王学院递交申请。“申请文书中,我做志愿者的这段经历感染了招生官,非常幸运地被这所学校录取了。”孔佩雯说,因为疫情原因,她延迟到明年1月去英国读书。她表示,在接下来的求学中,将会继续做好紫金草和平之声的传播者,向更多人讲述这段历史,呼吁他们一起加入维护和平的事业。
南报融媒体记者 许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