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市民游客开启“初心之旅”
寻访红色景点成为新年时尚
少先队员在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宣讲红色故事,党员走进溧水红色李巷追寻新四军足迹,亲子家庭在高淳老街的陈毅铜像前倾听革命历史……今年春节期间,我市不少红色景点都迎来“开门红”,一批批参观者在这里重温红色记忆、缅怀先烈功绩、汲取奋斗“正能量”。南京红色家底丰厚,拥有160多处红色文化资源点。这些红色资源和它们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已经融入城市血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红色基因的传承,正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密码,激励着各行各业的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新年红色景点红火,众多参观者寻“初心”
2月11日1049人,12日3240人,13日8476人,14日8624人,15日6792人,16日10512人,17日9296人。春节期间,走进雨花台的参观者众多。
“雨花台洒满了烈士的鲜血,他们为了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献身,后人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昨天下午,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南京秦淮外国语小学四年级学生王紫淇,胸佩红领巾,面对镜头,动情地讲述着自己的参观感受。
当天,王紫淇几乎全家出动。身为党员的妈妈帮女儿修改讲稿,外公举着手机帮外孙女拍小视频。“这是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王紫淇的妈妈告诉记者,女儿的学校发起了红色故事“小小宣讲员”活动,他们全家都来帮孩子演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被习近平总书记视为必修课。来雨花台参观,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重温党史的过程。”
“这就是当年新四军战斗的场面,烽火漫天,革命先烈浴血奋战。”昨天,市民刘志坚一大家子来到溧水红色李巷参观。他们来到红色照相馆,看到现场用沙包、木架、壁画、仿真枪和手榴弹等模拟出的新四军的战斗场面。“长大后,我也要做一名保家卫国的男子汉。”刘志坚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刘俞热血沸腾。“今年春节期间散客是平时的两倍。”红色李巷营销组组长程康告诉记者,春节假期,平均每天有四五百名游客前来寻访。
“步哨呼觉征人起,欣然夜半到高淳。”昨天上午,在位于高淳老街吴家祠堂内的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开车从建邺赶来参观的市民孟皓,饶有兴致地朗诵起陈毅驻淳期间所写诗作《东征初抵高淳》。高淳是新四军东进抗日、进入江苏的第一站。高淳老街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春节期间,该司令部旧址日均接待游客3000人左右,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此聆听英雄事迹,传承红色基因。
创新讲述红色故事,凝聚奋斗“正能量”
满天繁星中,浮现出一位位烈士的音容笑貌……来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参观者无不被这个名为“长夜群星、璀璨天地”的场景所震撼。历经数次升级改造,如今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焕然一新。除了展出烈士书信、遗物外,这里还不定期举办沉浸式讲解,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述说雨花英烈们动人的爱情、亲情、理想信念故事。
动人的红色故事,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奋斗的精神养分。这个新年,雨花英烈王崇典烈士的侄女王瑞萱一直忙碌着整理手头的讲稿,准备在建党百年之际,多给年轻人讲讲英烈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她退休后,经常奔波在雨花台、东南大学和社区,致力于投身红色故事的宣讲。
雨花英烈的事迹唤起了更多青年投入建设祖国的队伍。如今,年过七旬的王瑞萱,正逐步把“接力棒”交到孙子梁洛嘉手中。出生于1903年的王崇典,曾是东南大学的高材生。“00后”青年梁洛嘉受到曾伯公的影响,一直勤奋用功,前年也考入了东南大学,成为曾伯公的“校友”。他参加了学校里“信仰公开课”的宣讲,还去了东大的校史馆、老家安徽涡阳县的党史馆查找资料,拍了一部讲述曾伯公生平的微纪录片。
为了讲好新时代的红色故事,高淳区对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进行了全面提档升级,运用现代IP手段,进行多媒体展示。“我们还邀请文物专家濮阳康京给游客们讲解历史,同时组织了穿新四军军服、重温入党誓词、向陈毅铜像献花等一系列红色研学活动,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高淳老街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春节期间,这里活跃着10余名特殊的志愿者,他们都是来自高淳高级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有的负责登记信息,有的打扫卫生,还有的当起了讲解员。“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勿忘历史、吾辈当自强。”志愿者张晨晨告诉记者,参加了志愿服务以后,大伙儿的学习热情和奉献精神都有所提升。
开发红色资源,乡村振兴装上“引擎”
牛年伊始,春回大地。在南京最西南端,宽敞的乡村公路在绿水青山中伸展。走进红色李巷,鲜红的新春对联、沿途高挂的大红灯笼、穿着新衣的孩童欢快游玩……浓浓的新年气息扑面而来。春节假期,数千名市民游客来到李巷寻访,传承红色精神。
红色李巷是苏南抗战指挥中心。当时,陈毅、江渭清、钟国楚等新四军将领来到溧水后,就住在李巷的村民家里,并与村民结下深厚情谊。红色文化在李巷代代相传。2017年,溧水启动红色李巷建设,不仅恢复了陈毅等6位新四军将领的旧居,还打造了两条红色街区,原来的民居经装修后,成了图书室、老式剃头店、红色照相馆等。同年国庆节,红色李巷开门迎客,吸引无数市民前来参观寻访。
作为曾经新四军的抗战主阵地,今天的李巷又成为乡村振兴的主战场。随着客流量迅猛增加,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致富门道。家住李巷村口的周双林把自家房子打扫干净,装修后开了家餐厅,成为村里首批农家乐。“今年春节期间客流比2019年还多了一倍。”他笑着说,每天客人不断,忙到都没时间给亲戚拜年。
周双林是土生土长的李巷人,经常有游客问他关于新四军在李巷的情况。“陈毅在李巷就住在我奶奶家,经常听父辈们讲当年的故事,现在我再讲给游客听。”他说,李巷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准备将部分房屋重新装修后开民宿,让游客住下来感受红色文化在李巷的传承。李巷所属的石头寨村村委委员杨华介绍,截至2020年底,李巷已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寻访红色遗迹,成为一种新时尚。
在高淳,红色旅游的火爆,同样带动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斜对面的“姜记土特产”老板姜三方说,正月初一到初六,自己从上午9点就开始忙活,一直忙到下午4点左右,每天营业额近万元。
南报融媒体记者 李子俊 胡英华 杜莹 通讯员 张璐 周菲菲 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