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京 > 正文
南京:提倡厚养礼葬 倡导文明低碳祭祀
2025-04-01 14:03:00  来源:南京文明网  

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缅怀与追思。

3月28日,南京市殡葬管理处组织开展殡葬开放日活动,聚焦“探访人生终点 共筑生态归途”主题,围绕减项、降费、优服务的目标,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现场环节,让公众感受到这份特殊行业的温度与责任。

我们该如何去认识死亡、如何理性看待死亡,如何理解死之于生的价值和意义?探访过程中,市民代表直面这些问题,他们纵论生死观,纷纷表示,“树立正确生命观,让死亡更有尊严”。

讲究“重礼不重俗”,南京殡仪馆推出守灵特色服务

近年来,南京市各殡仪馆开展了治丧守灵、遗体告别、骨灰祭祀等多项殡仪服务。当天,市民代表尤其对南京殡仪馆推出的守灵特色服务印象深刻。

根据传统风俗,亲人在离世后,家属通常会通宵守在一旁,以示对逝者的追思,这一礼仪俗称守灵或护灵,已延续数千年。

守灵房一般需要较大空间布置,并延续3—7天守灵。然而,目前对于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来说,狭小的居室并不适合进行守灵,而且在社区、家中守灵还会存在扰民现象。

很多市民都经历过这样的尴尬:同小区的、同幢楼的邻居家里有亲人去世,守灵的三天里,周围的住户都要一同沉浸在悲恸的哭声、哀乐中,有时还要被爆竹声惊扰,下楼时还会看到肃穆的花圈……

“我们这里是老旧小区,住的老人也多,差不多每个月都有人办丧事。有的丧户一大早就开始吹吹打打,闹得大家不安宁,连孩子上学都不敢下楼梯。都是邻居,碰到这种事情,也不好说什么,但心里很不舒服。”家住秦淮区的赵女士对此感触良多。

如今,到殡仪馆租用一片空间来守灵,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选择。

“我们开设集中守灵区,有守灵套房24间,可同时容纳24户家庭守灵。”南京殡仪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在租用的守灵房中,亲友来往吊唁就不用在家中进行,过程简单了,也不用惊扰邻居。

该负责人表示,守灵区环境温馨、设施齐全,目前有不同布置风格的守灵套房供家属选用。守灵房里设有灵堂布置间、客人接待厅、丧户休息室、洗手间等,各项价格均由物价部门核定收取。

提倡厚养礼葬,让传统孝义回归

纵观我国殡葬历史,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丧葬观——厚葬观和薄葬观。其中厚葬是我国古代丧葬民俗的主流,基本上主导着我国的丧葬民俗。

目前,殡葬文化改革是殡葬行业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厚养礼葬”的重点在“礼”,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礼源于俗,因俗制礼,以礼化俗,礼俗互动”等历史经验都体现了国家制度与民间习俗的融合。

“百善孝为先,对去世的长辈,‘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理所当然。但若以‘厚葬厚祭’来体现孝心,则是对传统孝文化的误读。”民俗专家、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胡阿祥认为,“厚葬厚祭而丰不如养之厚”,发扬孝道应弘扬“厚养礼葬”的观念,多一些生前关爱,少一些逝后攀比,这应该是殡葬习俗发展的趋势。

与厚葬相比,生态安葬作为一种新型丧葬方式,正在为更多国人所接受。这既是出于对土地与资源的过度消耗、绿色发展的现实考虑,也是对丧葬习俗的引导,回归“厚养礼葬”的孝义本身。

当天,在西天寺和雨花功德园两家墓园的节地生态葬区,工作人员向代表们详细讲解了江葬、树葬、花坛葬等生态葬式生态环保、节约土地方面的优势。

“在这片绿意绵延的土地上,草坪葬、花坛葬等节地葬式与自然融为一体,生命的终点化作滋养万物的春泥,是百年以后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回归自然的另一种美好诠释。”代表们纷纷感慨。

倡导文明低碳祭祀,树立绿色殡葬新风

多年来,南京市在殡葬行业中逐步推广生命教育,厚养礼葬、移风易俗、文明祭扫、生态节地葬等方面的内容,让生者感观生命真正的意义。

如何看待死,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生。我市尝试开展各种新式的纪念方式,比如音乐追思会、社区集体共祭、诗歌朗诵会、寄送天堂卡片等,让人们与逝去的亲人作平静的“对话”。这样的清新之作,表现出现代生命礼仪。

“现在都在提倡文明环保的祭扫方式,我们老年人要给年轻人做个表率,对亲人的怀念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不一定非要焚烧纸钱、燃放鞭炮。”在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纪念堂,年近七旬的吴先生说。

南京市殡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京从2010年开始推行社区共祭活动,参加的居民逐年增多,以这种文明祭扫方式,缅怀英烈、感悟生命。社区共祭不仅能有效减轻公墓集中祭扫的压力,也为老年人、残疾人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悼念亲人的新平台。

除了常规的文明祭扫,这些年清明祭扫方式更趋多元,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通过“网络墓园”“云祭扫”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

网上祭奠的兴起,也反映了中国人更加豁达的生死观。“网上纪念的生命力在于尊重习俗、提升习俗、改变习俗,它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为亘古不变的终极人文关怀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友华说。(南京日报 马卉)

责编:孙婷婷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