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的老人家,在玄武湖看到小孩子落水了,连想都不带想的,直接跳进湖里救人。南京人,恩正!”5月4日,游客王女士专门致电南京12345热线,表扬玄武湖景区的保洁员翁世军。
数据显示,这个“五一”假期,让游客感慨“恩正”的南京接待了12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53亿元。而撑起这“泼天流量”的最重要原因,是“好客”已成为这座城市的肌肉记忆。无论是观光车驾驶员谢海兰主动护送胃痛游客就医,还是民警秦岭、惠志丹顶着烈日为外地人寻回失物;无论是坚守岗位者为老人细心指路,还是志愿者蹲下与孩童平视时的笑眼,无不透露出“你为我而来、我为你而暖”的浓浓情谊。
“恩正”,是南京方言中对仗义的赞美。如今,“恩正”则是南京人用最朴实的方式,把善意糅进待客日常。当红山森林动物园、中山陵等“顶流”景区显示“人已满”时,南京人不约而同选择了“把景区留给外地游客”,让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的情感在错峰出行中悄然联结。
南京的“恩正”待客,还藏在无数个让外地游客“心头一暖”的细节里。夫子庙的哺乳隔间与免费充电站,让带娃家庭“如归家中”;遍及全市的智能寄存柜,实现了“行李跨门转运”;网约车“精准车位实时推送”,用科学调度破解“等待焦虑”……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实则是一座城市对“共享精神”的深刻理解,努力将“人本逻辑”嵌入城市治理的鲜活实践。通过“细而暖”的服务,游客不仅收获了便利,更体验到一种“被重视”的尊严感。
南京的底蕴是历史留下的,温度则是人给的。从“让景”到“留心”,南京一次次证明,“长红”的密码不在于获取瞬间的流量,而在于经营人心;“双向奔赴”不是一时的狂欢,而是在用心用情、琐碎却闪光的“恩正”待客中。(南京日报 孙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