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宁有着50万年的人类史,4000年的文明史,1700年的建县史,文脉悠长,非遗项目多姿多彩,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全部10个门类,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性,描绘了江宁的文化气质底色,承载着一代代江宁人共同的记忆。
江宁全区目前列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计94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39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计136名,已建成省级非遗工坊1处、“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1个,每年开展非遗主题活动400余场次。长期以来,全区深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多措并举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扎实推进。
非遗进校园,播撒文化“种子”。学生群体是非遗传播与传承的重要对象,江宁区将校园作为非遗保护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场域,为学生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创建多种认识非遗、感知非遗的场景,推动非遗保护传承“老带新”工作的开展。在中小学设立非遗项目传承教学点、鼓励学校开发非遗主题校本课程、组织非遗传承人参与课后延时服务活动、将非遗元素融入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开展面向青少年学生的非遗宣传活动,效果显著;利用江宁大学城这一区内优势,组织非遗项目走进高校,鼓励高校师生走近非遗传承人,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了解江宁打开窗口,也为本土非遗项目守正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遗进景区,文旅融合发展。江宁区因地制宜整合非遗项目资源,从“非遗+旅游”的模式入手,结合百家湖文化中心、东山街道佘村、汤山街道园博园、秣陵街道观音殿等各个景区现有资源,统筹规划布局、活动策划,结合“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通过一体化、沉浸式的非遗项目展销、展演、体验、文创等形式,让游客全方位地感受非遗元素与旅游线路的融合,使游客深度了解、体验、消费江宁非遗产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是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的一项创新工作,江宁区抓住这一重要契机,打造了“非遗进金陵水乡·钱家渡景区项目”,成功入选首批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名单,是全省唯一一家与美丽乡村结合的景区。通过搭建非遗大舞台、非遗工坊、非遗美食集市及非遗民宿等多种场景,让游客所见所闻皆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实现文旅发展、非遗传承互促共赢。
非遗进农村,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振兴经济的同时注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其中非遗因其活态传承性尤其受到重视。“雨花茶炒制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示了江宁区悠久的茶叶种植与加工的历史,也蕴藏着非遗项目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的巨大潜力。江宁区通过歌舞剧《茶·忆江南》原创文艺作品展演的方式,展现了非遗项目与文艺创作、乡村振兴等相结合的更多可能;非遗工坊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是非遗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周岗红木雕刻非遗工坊”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非遗工坊名单,具有规范的生产和加工场地,生产和销售规模较大,是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范例;通过组织相关技能类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展送技能上门等活动,面向农村劳动者、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开展培训。传承人深入各村(社区),手把手教授当地村民非遗相关产品的制作,成立工作坊,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纪念品。
融入当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成果全民共享,南京江宁非遗将继续按照“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系统保护、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发挥在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用非遗讲好江宁故事。(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李磊宇,单位为江宁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