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队员徐忠银救起落水老人,获南京市江宁区见义勇为奖励;网格员陶壮以“四心”服务独居老人,获评江宁区“最美网格员”……在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基层工作者以专业素养和为民情怀,将凡人善举转化为服务效能的“加速器”,让民生诉求“不悬空”、服务“跑在问题前”。
基层队伍书写“硬核”温情
“扑通!”4月4日晚9时,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一处池塘边的扑水声划破夜晚的宁静。禄口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城管队员徐忠银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老人正在水中挣扎,危急时刻,他毫不犹豫冲上前,一把拽住老人,拼尽全力将其拖上岸。见老人浑身湿透、瑟瑟发抖,徐忠银一面就近回家取来厚衣为其取暖,一面向禄口派出所民警发出求助,核实老人身份。原来,老人是近日失踪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已苦寻三日无果。当天深夜,等到家属赶到现场并确认老人无恙后,徐忠银才安心离开。几天后,一面写着“热心助人,见义勇为”的锦旗送到了徐忠银的手中。
这并非徐忠银第一次向他人伸出援手。去年某日凌晨,同村邻居突发疾病失去意识,其妻子慌忙到徐忠银家敲门求助。徐忠银二话没说,连夜协助家属送医,并召集邻居帮忙抬担架,为抢救争取了宝贵时间。
一面面锦旗上书写的是徐忠银的“热心肠”。面对家属连声道谢,徐忠银只是朴实地笑笑:“保护群众安全是职责,换了其他城管队员也会这么做。”
“执法要有力度,但服务更需温度,这才是基层工作者的底色。”禄口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徐忠银为代表的基层队伍,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行动诠释了刚性管理与柔性关怀的平衡。
点滴关怀守护“最后一米”
“小陶啊,家里空调突然不制暖了,是不是我又按错键了?”今年2月的一个下午,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秦村村独居老人杜奶奶拨通了网格员陶壮的电话。十分钟后,陶壮上门调试设备,耐心教老人如何操作电器。这样的画面,是秦村村“006网格”的日常工作场景。
“这两天天气不好,您要关好门窗,尽量不要出门,以免滑倒摔伤,有需要就给我打电话,我帮您跑腿。”“家里还有没有备用的药啊?不要担心,我帮您找找。”……每每去网格内的独居老人家中走访,陶壮总会耐心叮嘱老人,雨天提醒他们关窗防滑,缺药时帮忙寻药,还手把手教会老人用手机。
一直以来踏实践行“有责任心、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的服务理念,陶壮受到网格内居民的“五星好评”,并荣获2023年度江宁区“最美网格员”称号。“网格内像杜奶奶这样的独居空巢老人比较多,因此我们会特别关注这一群体。独居老人最怕孤单,多跑几趟、多聊几句,就能让他们安心。其实都是些日常小事,能解决的就顺手帮忙解决了。”陶壮说。
在禄口街道,陶壮的“为民故事”并非个例。在日常问候、“跑腿”、解忧中,网格员与社区居民慢慢建立起了信任感。他们是社情民意的“传感器”,更是基层服务的“神经末梢”;“最后一米”是空间距离,更是触达民心的关键一步。服务到“最后一米”,就是要让居民的需求“不悬空”、困难“不落地”。
基层善举激起社区共治“涟漪”
如何让“微光”汇聚成炬?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的答案是:锻造基层队伍,将为民情怀转化为服务效能,将个体善举集结为系统力量。
近日,禄口街道策划组织“强基赋能·服务升级”主题培训活动,以“理论+实践+互动”模式,为30个社区的142名网格员集体“充电”,全面提升基层队伍专业化水平。“此次培训目标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思维的转变。从‘被动接单’到‘主动发现’,通过提升自身素养与服务意识,让服务‘跑在问题前’。”禄口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围绕建设“美丽禄口”目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常态化开展综合素质提升工作,如结合区城管局“辅助执法队员综合素质提升活动”开展综合培训,定期邀请相关业务骨干进行业务授课等,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等举措锻造队伍,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提升人民满意度。
在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基层工作者不仅是服务提供者,更是文明风尚的“播种者”,悄然带动更多居民加入善行行列——
“江苏好人”、七旬守墓人徐九根为烈士守碑17载,担当义务讲解员,只为把英烈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全国劳技教育先进个人”、老教师郭荣幸在学校先后创建“肉鸽养殖”“中草药”“生态林”等教育基地,为科技教育注入巨大活力;虽为残障人士,张业均夫妇仍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力所能及为村里老人提供帮助;身为“幸福禄口·微公益”的“达人”,阅读指导师罗婷免费开展系列公益阅读课程,为全街30个社区的少年儿童提供阅读启蒙……
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不断涌现的好人好事印证一个道理:文明的高度源自每一份平凡的坚守。从“一人行善”到“众人拾柴”,基层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与奉献精神,正转化为激发社区共治的“催化剂”。接下来,禄口街道将不断对标找差,高标准锻造基层队伍,以点点“星光”照亮更多角落,让文明之花在基层治理的土壤中绚烂绽放。(南京日报 禄宣 黄晓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