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湫街道上方村境内,有一棵千年古银杏树,历经千年风霜仍枝繁叶茂,其“坚韧向上、包容共生、守正创新”的特质,深深融入上方村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成为村庄发展的精神底色。
近年来,上方村以银杏精神为内核,将文化认同转化为治理动能,通过活用银杏文化、创新“积分”制度、夯实阵地建设、促进产业融合等多元路径,探索出一条兼具乡土特色与现代治理的文明发展之路。
“银杏文化”厚刷乡风文明底色
石湫街道上方村地处石湫街道以东,坐落在被誉为中山八景之一“琛岭神灯”小茅山脚下,西侧四级航道通达秦淮河,辖区面积10.2平方公里,含17个自然村,2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86户,总人口3793人。
古银杏作为上方村的文化符号,其精神文化融入了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村口打造银杏文化广场,立足传统习俗与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结合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常态化举办各种活动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强化村民对文明乡风的归属感;村内主干道、活动广场、庭院墙绘均以银杏元素为设计主题,日常通过开展“银杏树下话家风”“银杏讲堂”等活动,将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生态保护等理念潜移默化地根植于村民心中。
“积分制”撬动基层治理效能
上方村以“积分制”为抓手,将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可量化的行动指南,形成“人人参与、户户争先”的文明新风尚。将垃圾分类与积分制相结合,2018年,葫芦坝自然村率先试点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制度。村民每日正确分类可获得积分,累计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通过“每日评分、每月公示、积分激励”,全村垃圾分类准确率达95%以上,村庄环境焕然一新。
将移风易俗与积分制相结合,针对传统祭祀陋习,村委会推出“绿色祭扫积分奖励”。村民选择鲜花祭祀、网络追思或参与集体追思活动可获得积分,积分纳入“文明家庭”评选标准,文明祭扫蔚然成风。将村规民约与积分制结合,覆盖环境卫生、家庭美德、志愿服务等领域。例如,简办红白事、参与矛盾调解等行为均可获得积分奖励,负面行为则纳入扣分项,形成了“争积分、比文明”的良性竞争氛围。将志愿服务与积分制相结合分,组建了一支110人的“银杏”志愿者队伍,参与治安巡逻、矛盾调解、助老服务的志愿者可按服务时长兑换积分,积分与村集体福利挂钩。此举不仅提升了村庄治理效能,更增强了村民的集体荣誉感。
夯实阵地筑牢文明乡风根基
上方村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服务体系,打造多元化的文明实践平台,让文明理念落地生根。建成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卫生室、健康步道、文化广场等设施,集休闲娱乐、教育实践为一体的“实用型”文化阵地。完善网格化治理体系,将全村划分为3个网格,由村书记担任网格长,网格员负责信息核查、矛盾调解、政策宣传,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织密党建网格网络,将村内的102名党员全部融入了网格中进行统一管理,建成3个网格党建服务站,结合“田园上方”党建品牌,打造融合党群民主议事、协调邻里纠纷、收集群众“微心愿”和倾听民意等多功能的服务平台,进一步延伸了党在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触角,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和心坎里。推进美丽庭院创建行动,开展“三清一改一灭”行动,统一改造庭院外立面,以最美家庭、美丽庭院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各类活动为载体,评出“文明户”和“最美家庭”500余户,形成美德传承的浓厚氛围,引领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
以“产业融合”赋能乡风文明内涵
上方村将“和谐共生”理念贯穿村庄发展,依托生态资源与特色产业,实现“生态增值”与“农民增收”双赢。一方面,村庄以“田园观光、生态旅游”为定位,打造葫芦坝自然村特色景区,发展昆虫主题文旅项目,建成昆虫博物馆、主题民宿、休闲茶吧等设施,年均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110余名村民就业。另一方面,村庄深耕传统农业,推动红薯粉丝、茶叶等农产品的品牌化。打造“玉龙粉丝”特色品牌,成立“玉龙粉丝”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生产、加工和销售,将手工粉丝打造为区域知名品牌,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4万元,村集体收入388万元。经济增收反哺乡风建设,村民参与文明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石湫街道上方村以银杏文化为魂,以制度创新为翼,以实践深耕为基,将乡风文明建设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实现了从“环境美”到“心灵美”、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跨越。如今的上方村,古银杏树下欢声笑语,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文明积分激发自治活力,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风淳”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下一步,上方村持续将文化传承与时代需求相结合,让文明乡风如银杏般扎根乡土、生生不息。
通讯员 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