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苏州 > 正文
用匠心绘制美丽乡村新画卷
2020-05-07 11:06:00  来源:苏州日报  

粉墙黛瓦,碧波如镜,走进昆山巴城镇的大小村落,江南水乡的典雅温婉扑面而来。路边举目可见的花海,不仅怡人悦目,更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复苏之景。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一项惠民生、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工程,也是一项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发展工程。今年以来,巴城镇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当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敲门砖”,摆脱“扫扫地、刷刷墙、种种树”的村庄整治老路子,内外兼修,巧施笔墨,绘就有质感的田园画卷,走出了一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巴城路径”。

全面铺开 下好村庄清洁“一盘棋”

根据前期实地排摸掌握的相关情况,巴城镇细化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把控时间节点,倒排工作时序,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职责到位。充分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对大街小巷、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等进行整治,有效解决了垃圾“围村”和村内“脏、乱、差”问题。同时在推进过程中相互沟通协作,密切配合共同下好美丽村庄建设这盘棋。

武神潭村位于阳澄湖北岸,有300多户村民从事与大闸蟹产业相关行业。特色农业产业和优越的区位条件,让村党总支书记邢龙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有了更多的想法:“对武神潭村而言,人居环境整治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步,如何通过环境的改善,带动产业发展和群众致富增收是我们更为关注的长远打算。”

大规模人居环境整治让不少武神潭村的村民嗅到了商机。借着人居环境整治东风,村民们对自家的房屋、院子进行了重新规划。村民沈泉林表示,“随着村里大环境的改善,相信发展民宿和农家乐会很有前途,我们的钱袋子一定能鼓起来。”

精准治理 打造人居环境“净化器”

“在我家院子不远处有一个老旧的公厕,每次走过都有一股味道,尤其是夏天。现在好了,政府出钱帮我们改造了,出门路过再也不用捂鼻子了。”生活环境改善了,家住巴城镇新开河村的徐大爷非常满意。

小厕所关系大民生。巴城镇始终坚持把“厕所革命”当做检验小康的硬指标来抓,当做改变群众生活习惯的硬任务来干。在2019年完成新建、改建72座公厕的基础上,巴城镇以点面结合、协调推进的方式落实71座公厕新建、改建任务,实行镇村干部一线指导、专业施工队安装的标准化作业,高效推动“厕所革命”,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增强群众获得感。

垃圾问题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直观的问题,也是最难处理的问题。巴城镇坚持“减量化、便捷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和“农产农用、变废为宝”路径,实现源头减量、便捷分类,同时建立户分类、村收集、片区转运、镇级处理“四级体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些村庄“垃圾乱堆、污水横流”的情况不见了,随之呈现的是美丽、整洁的新景象。

共享共治 形成全民参与“大舞台”

高新华是土生土长的茅沙塘村村民,他平时都会拿着扫帚、铁锹,投入到人居环境整治的队伍中。“村里环境好了,我们的日子才会更幸福,所以我们都要大力支持。”高新华不但自己积极主动参与,还向周边邻里宣传,发挥着“小喇叭”的作用,号召更多村民主动配合环境整治。清理卫生死角、清扫公共区域、清除杂草……大家全情投入、干劲十足。

人居环境整治,群众才是“主角”。巴城镇全镇上下,凝成“一股劲”,实现了群众从“袖手看”到“拍手赞”“动手干”的良性互动。

以建设“美丽巴城”为目标,巴城镇按照“舆论先行、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通过宣传单、宣传车、横幅标语、微信微博新媒体等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地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目的和意义,使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自觉革除生活陋习,理解、支持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同时,广泛听取民意,各村结合实际研究制订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到村庄清洁行动中来。如今巴城镇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扎实有效推进,村民不再在房前屋后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积极主动地将自家庭院打造成为美丽庭院,建设美好宜居家园的新风尚正在巴城镇蔚然成风。(苏报驻昆山首席记者朱新国苏报通讯员陈心怡)

责编:苏州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