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间办公室,书柜和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种环保、法律类的书籍,桌边是一个身材高大、干净正气的男青年,他就是苏州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综合业务和非现场执法科科长崔岩。从环境执法“门外汉”到业务能手,他勤学苦练业务过硬,亮剑斩污绝不手软,誓做最忠诚的环保卫士。
勤学苦练迎头追赶,锻造环境执法业务能手
接过崔岩分享的《化工行业环境监察执法简要指南》,现场检查要点、常见违法行为、法律适用图示等细节被梳理得清清楚楚。这是他通过学习实践精心编制的执法模板,如今成了行业执法监管的“参考书”。这份薄薄的指南背后,是崔岩过硬的业务素质。
2009年,崔岩正式进入当时的苏州市环境监察支队,成为一名普通的环境监察员。作为一个非环保专业“科班出身”的环境执法者,崔岩初次参与现场执法工作时真是两眼一抹黑。“看着现场复杂多样的生产设备和污染防治设施,听着同事们谈论COD、氨氮、总磷等控制指标和各种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绝对是倍感压力。”他说,“也正因为工作难度大,很有挑战性,我更要迎头赶上。”
意识到自己的业务短板后,崔岩开始刻苦磨砺业务能力。他从环境保护、环境工程的基础学起,逐步掌握水处理、废气处理、危废处置等知识,并在日常工作中虚心求教。同时,为适应日益提高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求和苏州市工业企业面广量大、生产工艺设备和污染治理技术复杂的特点,他利用有限的时间,努力钻研重点行业生产工艺、产污节点及行业特征污染物规范处置方法,熟练掌握行政处罚和生态环境领域各项法律法规,摸索出一套执法工作方法,成为大家公认的环境执法业务能手。
环境执法“黑脸包公”,打响环境保护司法联动第一枪
面对越过法律红线的环境污染行为,崔岩绝不手软,被称为环境执法的“黑脸包公”。每次遇到重点企业或棘手案件,在现场调查之前,他会去查阅企业环评、执法历史记录、投诉举报信息等,尽可能收集掌握各种信息,先“运筹帷幄”,再“有的放矢”。在检查过程中,崔岩不放过任何细节,进行仔细辨别分析。有了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前期准备,再难缠的对手也无法招架。
“我的工作就像是侦探,在发现问题、搜集证据的过程中,当事人也许会制造假象、混淆视听,但只要有能力、有耐心,终会找到破绽。”崔岩说。2013年,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后不久,崔岩就和同事们参与查处了苏州市级首例环境污染涉刑案件。该企业蓄意设计隐秘而复杂的偷排管网,并在调查过程中找出种种借口刻意扰乱执法人员办案思路。但崔岩和同事积极与公安部门协调联动,剥丝抽茧、寻根溯源,收集了大量企业违法证据,形成完美的证据链,让恶意偷排污染环境的行为受到了法律的严惩,成功打响环境保护司法联动第一枪。
刚柔并济服务企业,发扬生态环境铁军精神
进入单位以来,崔岩始终保持着生态环境铁军应有的昂扬斗志。多年来,他现场检查污染源企业远超千家,查处环境违法案件已逾百起。在偌大的厂区,他不放过任何角落,仔细核实污染物收集处置,每天步行10余公里是家常便饭。他会爬上火电厂几十米高的烟囱了解废气排放,会在密布的废水废气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间穿梭核查,也会在杂草丛生的荒地或湿滑的河边摸排勘察。
“每一次办案都是一次探索和钻研。”崔岩说,纠正企业的违法行为是我的使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也是我的责任。在严格执法的同时,他一方面督促当事人主动整改问题,另一方面,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当事人提出治污减排、风险防范的意见建议。他还主动分享同类企业的先进做法或经验教训,推动当事人接受行业内环保方面的好做法和新理念。
在这样年复一年的平凡工作中,崇仰“工匠精神”的他,始终牢记职责,精益求精,在环保执法这条布满艰辛又责任重大的“平凡之路”上不断前行,守护碧水蓝天。(苏报记者 钱茹冰)